 |
(两会代表访谈)杜少先:产业集群是优势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2月13日14:19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访省政协委员杜少先
新华网吉林频道2月13日电 杜少先谈起我省的招商引资工作,滔滔不绝。他直言道,吉林老工业基地改造进展缓慢的症结,不仅仅是投资环境、企业经营机制、历史包袱等问题,还存在着产业集群程度低的缺憾。
他就此举例分析,比如全省各地政府部门制订了很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有的已是“超国民待遇”,其优惠程度远远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市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部门,甚至“落实”到人头上,限期完成;有的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带领各部门和企业到国外和外省招商。在这方面,杜少先认为,这些举措对我省招商引资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看全省招商引资的效果不够理想,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比,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投资软环境、气候、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因素外,我省产业集群程度低,配套能力差,生产成本高,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弱,也是主要瓶颈。
谈到产业集群,杜少先阐释说,这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是由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而组成。这些企业包括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提供产业内服务的企业,以及在科技创新上予以支持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等。产业集群可以提高本地区产业的竞争力。许多相同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就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降低成本,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购成本可以降低30%;集群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产业集聚是正常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
来源和集中体现。从我国一些产业集聚区情况看,同类产品采取产业集聚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集聚的地方,而且出现了投资者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投资的趋势。
那么,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如何与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寻找新思路呢?针对这个话题,杜少先思索一番之后说,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同类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企业间关联度差。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产业集聚有着本质的区别。
杜少先认为,老工业基地要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单靠多种优惠政策是不够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应按国民待遇规则去招商引资,关键是要引导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靠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外商投资。我们吉林老工业基地要通过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通过对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将一些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分开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形成企业集群;结合新的工业园区的建立与老工业区的搬迁,通过区域产业的重新定位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以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配合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在企业集群形成中,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好公共服务。实现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为纽带,形成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布局比较合理、体现集聚效应的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格局。
杜少先认为,我省应走出一条推进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实现产业集聚的路子。大规模生产并形成产业集群的要求是,有生产同一类型产品的大型龙头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的若干配件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这些企业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方式,高密度聚集在同一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技术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吸引外商和域外的资金顺利投资,加快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步伐。(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吴蓉)新华网吉林频道责编 齐海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