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5年以来,国民党在台湾经历了战后接管、大陆撤台、整顿内部、扎根求存、国际孤立、两岸缓解等重要时期及变化。在这些时期及变化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些基本矛盾:(一)人民要求国家统一与国民党“依美求存”路线和“台独”势力的矛盾;(二)人民要求当家作主与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矛盾;(三)国民党内部不同背景、不同派系之间在权益分配上的矛盾。这些矛盾,以第一种为最主要,它决定和影响其它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完全可以从台湾40余年来发生的各类政治事件中得到证实。
从台湾光复到50年代,岛内人民对国民党政权由寄予“期望”变为“失望”,特别是对国民党强加在台湾人民头上的成百成千条管制戒严措施,以及种种媚外求存的做法,十分不满,各种反抗活动层出不穷。这期间,国民党当权者对具有爱国正义感的岛内进步力量,采取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血腥镇压”。在外国势力的纵容下,岛内有些人开始从“台独”方向谋求出路。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在国民党高压政策下,岛内局势相对平稳。由于内外条件的变化,岛内经济由恢复转向较快发展。但同时,国民党内派系之间的矛盾,国民党与党外反对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起来。这期间,国民党当权派在党内排挤非蒋系势力,在党外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一部分党外势力逐渐滋生“台独”倾向。
进入70年代,台湾在经济上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国际上面临一系列冲击事件,岛内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已。这期间,国民党当权者在岛内采取的是“打拉结合”的政策,一面严厉镇压党外反对势力,一面又对他们尽可能采取各种安抚措施。“台独”势力呈潜在发展之势。
自70年代末以来,大陆政治经济形势好转,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各方要求实现祖国统一和两岸通商往来的呼声高涨。台湾岛内反对国民党“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反对其对两岸通商交流的限制的斗争此伏彼起。国民党当局虽仍采取阻挠、限制、以至立案追查和制裁的措施,但已逐步陷于被动应付、软弱无力的状态。与此同时,“统独”之争表面化,两种势力都在发展。
以上几个时期发生的“政治事件”,表现的矛盾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每一种矛盾的缓和或激化,都与国民党当局的政策与态度关系密切。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国民党当局对“台独”势力的政策和立场。它一方面,反对“台独”势力,阻抑其发展,这是完全应该的;但另一方面,它的依美求存、偏安拒和的路线和做法,却又为“台独”势力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条件,特别是李登辉主政以后,对“台独”公开加以庇护和支持,使得台湾政局的发展更增添了新的矛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