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的民工不一样--新县民工培训中心见闻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2月13日18:15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河南频道2月14日电 现代化的缝纫设备、朗朗的外语声、整齐的操练队伍,这里不是工厂、大学或部队,而是河南省新县吉星对外劳务合同有限公司的培训中心。2月11日下午记者参观了这所专门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的公司,切身体会到这里对民工的培训不仅是技能上的,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记者首先来到公司的办公大楼,看到一群人正在外国公司的招聘柜台前报名,柜台上摆着"日本架子工""韩国三星"等招聘启事。大厅另一侧,一群身穿统一制服的女青年正排着队。据介绍她们已通过培训,成绩合格,正等待着一家日本公司的面试。整个大厅整洁安静,秩序井然。
走近公司的培训大楼,一行标语映入眼帘:"进入吉星公司请讲普通话",五层的培训大楼气派、宽敞。记者来到缝纫培训班,推开车间门,被一派繁忙的工作场景感染。百余平米的房间整齐地摆着电动缝纫机,女工们正专心的练习缝纫、拷边,用的都是从家里、工厂里找来的废旧布料。培训班的张经理告诉记者,目前班上已有200多名学员,后天还要来一批。工作人员正忙着安装新的机器。
记者又随意走进一个日语培训班。看见陌生人走入教室,全班学员齐刷刷的站了起来,给记者一个标准的90度鞠躬,并用日语问候"先生你好",让记者十分意外。这个班正在开题为"心存感激"的座谈会。身穿统一黑色西服的学员们结合自己的情况逐一发言。来自代咀乡19岁的周玲说,自己初中毕业之后一直未能找到合适工作,就打算出国务工,但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一次次被筛选了下来。这次经过培训中心的培训,掌握了"塑料成型"技术,并初步打牢了日语基础。目前她已被日本一家公司录取,4月份即可成行。据了解,目前公司有8位留学生、1位外语教授、3位长期在国外的华人和30多位优秀劳务人员担任外语教师。公司还开设有水产品加工、建筑工、钢筋工、木工等工种培训。下午5点在学校操场,全校学员准时集合操练。大合唱、10分钟跑步、做俯卧撑、走正步,是每日的必修课。学员们个个精神饱满、情绪高涨。
吉星公司前身是新县劳务输出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全国唯一一家县级经商务部验收合格的外向型培训中心。目前中心有学员450余人,其中农民约占70%。2002年,新县在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加强了对劳务人员和担保人的管理。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局长、吉星公司董事长李太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员的培训费用的30%由政府补贴,自己出70%,大约只有200元。培训合格的学员由中心统一办理护照、签证。只要有涉外劳务部门的证明,收入稳定人员提供担保,学员都可从银行、信用社申请到贷款,作为出国费用。
李太福说,公司除了对学员进行技能培训外,更着重培养学员的市场经济观念,摆脱小农意识,增强他们的履约意识、服务意识,同时改掉自身的陈规陋习,培养良好的习惯,做到雇主无可挑剔。经过20年的积累,公司与国外的雇主建立了很好的友谊,该公司的学员在新加坡、韩国、日本很受欢迎,已有了品牌效应。李太福说:"经过公司的培训和国外的打工锻炼,这种思想的蜕变可能会改变他们一辈子的命运"
在新县,记者不时看到一座座别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琉璃瓦在阳光下灼灼发亮。当地人告诉记者,不少别墅是新县的青年出国务工打拼出来的。新县地处大别山区,人均资源匮乏,有"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因此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全县人口33万,20-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万余人,其中有各类初、中级技术等级的工人达43000余人。近年来新县涉外劳务人员常年保持在2500人左右,足迹遍布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年创外汇折合人民币一亿多元,人均年纯收入在5万员以上。新县青年出国打洋工,回国建别墅,成为河南省强力推进劳务输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典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