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贵海(北京) 最近,鲍威尔在访俄期间就俄罗斯议会选举的公正性问题向俄罗斯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俄罗斯的选举何以招致山姆大叔的“关心”和“过问”?其中原因值得探究。 按照西方通行的观点,选举的程序与结果是否公正,反映着一个国家民主制度设计与发展的水平。笔者经过多年对俄罗斯重要选举活动的观察,也的确发现其中有不少令人不解甚至深感奇怪的现象。 第一怪是理应中立的选举活动组织者竟然也能预先确定可以参加总统选举的候选人名额。在公布2003年底国家杜马选举结果的次日,俄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维什尼亚科夫声称,参加2004年总统职位角逐的人不会超过4~5人,包括现任总统普京。由于1991年的大选是6位,1996年是10位,2000年是11位,因此,5位候选人数被俄媒体戏称为“维什尼亚科夫下限”。到目前为止已经向俄中央选举委员会提交了申请登记材料的有7位候选人,但不排除其中有人会因不合格的支持者签名数超过规定比例而被拒绝给予登记的可能性。 而且,不仅候选人的人数在减少,参与竞争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已大打折扣。除左翼经济学家格拉济耶夫和右派女掌门田之外,将与普京展开竞选斗争的人物几乎不为众人所知。像俄罗斯联邦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等重量级人物均未出战,使本次总统选举看点颇贫。 第二怪是在选举前后政党竟可以转眼间从无到有、由弱变强。1999年和2003年两次议会选举期间,重复着一种几乎是雷同的现象,那就是在离选举日已不足百天的时候才诞生的政党或政治联盟,却能够一举超过在俄政坛征杀十余载的知名政党,轻松地进入国家政治的核心。人们还记得,1999年是普京支持的“团结”联盟获得22%的选票,略落后于得票23%的俄第一大党俄共;2003年是亲普京却给共产党拆台的“祖国”联盟得票过9%,把右翼力量联盟和苹果党甩在议会门外。相反,那些长期苦心经营的老党却因为得不到当局的垂青而与议会无缘,其中由于农业党未能突破5%的政党入围门槛,结果是近4000万俄罗斯乡村居民竟没有自己在议会里的代表。 第三怪是为总统候选人征集支持者签名的工作竟能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生意。选举法规定,每位总统候选人必须提交200万个支持者的签名,并且要分布在48个以上的联邦主体方为有效。可是,自宣布开始总统竞选活动之时到接纳候选人登记申请截止日,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想要征集如此多并且分散的签名,只有拥有行政资源的候选人才做得到。于是,许多职业征集者便有了饭碗。一开始是受雇的大学生们挨家挨户地求签名,每人每天能挣500卢布(约合130元人民币)。但是,当这样的做法来不及又无数量保障时,更“快捷”的方式便应运而生,那就是干脆自己制作签名册和对应的身份证登记表。 显然,这里牵涉到两个要害问题:一是用谁的名义?很简单,上次选举留下的登记表照单抄下,公证处管复印证件的姑娘为了几百卢布“乐于”把顾客的身份证多印一份,如此等等;二是怎么签名?千万可别以为会有人为一个签名从莫斯科飞到万里以外的远东勘察加半岛,通常的做法是就地代签,尽管选举法明令禁止这样做。有意思的是造假也有“规矩”:男性代男性、女性代女性来签字,至于老人的字则要往弱和虚里签,年轻人的字则要龙飞凤舞。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些造假者竟然还故意把签名册搞摺巴了,觉得这样可以不让中央选举委员会检查时起疑心。 第四怪是基本上没有人去关心包括普京在内的2004年总统候选人的纲领主张,却都津津乐道地议论着谁将主宰2008年的克里姆林宫、到时会有什么样的政策选择等。原因之一,是谁都不愿意冒得罪普京的风险去评头论足,之二是人们觉得此次选举结果几乎不具任何悬念,正如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最近所公布的那样,人们认为如果明天举行选举的话,普京将获得79%的选票,而其他竞争者只有格拉济耶夫能勉强获得4%的支持,其他人甚至连1%都难以达到。 看来,俄罗斯的政治家们已经默认了普京必然连任的事实,并且少有人对其提出挑战,因此,有俄罗斯媒体把2004年的总统选举称为“一盘自娱自乐的棋”。没有选择的选举固然省却了诸多开销与唾沫,可也就不能阻止公民腹诽和外人质疑了。■ (作者为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