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记者之间2月18日报道]“以人为本”是北京市今年工作的核心。在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来自《政府工作报告》和各政府部门的信息显示,许多原来政府部门一直在执行的政策、发展思路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正在进一步培育形成。
城市化:农民利益得到更多关注
2月16日下午,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王岐山代市长在海淀团与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九位发言的是海淀区永丰镇长马士起代表,他提出农村城市化进程时出现的一些农转居人员再就业、集体资产的保值问题。“对不起呀!你的问题把我的话题逗起来了。”王岐山突然插话说,“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个大问题,像你这样敢说话的镇长不多呀。”
“以前的发展观想的更多的是城里人,城市化进程提速,建开发区、修路、绿化、盖楼等大量占地,都是站在城里人的利益上来考虑问题的。”王岐山接着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须要重视‘三农’问题,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很难想象,大批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会给城市带来怎样的后果。着眼农民的长远利益,这是今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王岐山代市长的这个思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报告中20多次提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离开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离开郊区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的现代化”,这样的表述不但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饱含着一种情为民所系的情怀。
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农村人口较少,而且傍着城区这个大市场,京郊农民的日子也还算好过。按王岐山的话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到农民的问题。”
千龙网记者从市农委主任李进山代表口中得知,去年是北京农村经济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次超过城市居民的增长幅度,增长了11.5%,达到了6493元。但是,北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不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特别是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急待解决。
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千龙网记者在采访和旁听代表发言中,了解了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自1993年来,北京累计有33万失地农民。”2002年比1995年,全市耕地减少了225万亩。
城市化的着眼点从城镇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转到了农村和农民,这在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收入再增加快一点,再增多一点是我和乡亲们的最迫切的心愿。”来自大兴农村的彭绪敏代表高兴地说。
王海平代表认为:“农民就业问题越来越上升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问题,适时提出并解决城市化的思路,充分考虑农民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变。”
据悉,日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表示,今年将把农转非、农转工人员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将失地未转非的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建立城镇和农村可以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险体系。
产业优化:现代制造业敢比高科技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北京汽车产业发展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作用的表述,使得来自北京汽车制造业的代表受到极大鼓舞。
来自现代汽车的徐和谊代表激动地说:“还是头一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看到这么多次地提及汽车产业在北京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千龙网记者发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现代制造业”一词出现了7次,对“汽车”的表述出现了3次。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前所未有的。
来自北汽福田的王金玉代表说:“从这个报告中不难看出北京市政府对发展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的决心。”
“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回升,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地位,强化现代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提并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多次。
对于现代制造业的崛起,中关村人更有一种紧迫感。在本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中关村发展问题成为海淀团讨论的热点。周良洛代表认为,在北京的发展战略中应该把中关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他说:“北京的优势在于科技的优势、人才的优势,这一点在中关村表现的最为突出。在城市的发展中核心的竞争也在于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成效,中关村的建设远没有完成,需要新的支持力度。”
但更多的代表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北京经济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也需要现代制造业,这是形成多支柱体系的需要。
朱继民代表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深的感触是北京市在如何加快结构性调整、组织性创新的表述力度比过去更大了。“报告不可能针对每个企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模式,但是,它的精神是适合国企发展的。”朱继民说。
城市布局:“摊大饼”转为多中心
北京未来空间发展战略为:旧城有机疏散;市域战略转移;村镇重新整合;区域协调发展。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在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向记者描述了北京市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
北京要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确保年内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
据了解,“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个新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按照“平原城市化、山区城镇化”方针,优先选择几个发展区位、产业基础和居住环境较好的卫星城,将其规划建设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成为分流城区产业、人口和吸引农民进城的重要载体。
北京城市建设“摊大饼”引发的城市弊病曾经引起过广泛的讨论。而此次“打造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是自建国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的第六次大的修改。陈刚介绍说,1993年的总体规划经过十年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所确定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规划空间容量趋于饱和,难以容纳新的城市功能。新形势下北京面临新机遇期,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原有规划思想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丁向阳向说:今年提出的“引导全社会投资逐步实现两个转移”,其中之一就是在空间结构上,从过去集中在市中心区向卫星城和中心镇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和区域均衡发展。今年政府投资的增量将全部投向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
对于这个新的城市布局规划,代表们反响热烈。张艳丽代表说:“如果按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不断扩展‘环数’,市民还是要往中心挤,进不了三环就进四环。但如果城市有了多个中心,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些大城市的弊病。”
据介绍,为实现城市空间的战略调整,自2002年12月起,多家研究机构,数十位专家,历时大半年提交了三个方案和几十万字的基础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汇总形成综合报告。
新发展观:告别单一GDP指标
以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人们熟悉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说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北京市生产总值”。
代表们发现,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北京市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北京市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而去年,北京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2%。从去年的10.5%到今年预期的9%,这一数字的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北京的发展步伐是否要减缓?
《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回答:“加快发展,不等于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GDP被“北京市生产总值”所替代,更强调社会、经济、政治的全方位协调发展。
传统GDP作为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只反映了经济发展,却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这很可能导致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耗费资源为代价,给整个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
“GDP已经不能成为社会实际财富增长的表现,是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王维平代表说,“告别GDP崇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要变革,应该能够反映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的关系。”
传统GDP神圣的光环逐渐褪色,那么,什么指标才能够计算真正的财富增长?GGDP(绿色GDP)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王维平代表向记者解释说: “GGDP(绿色GDP)=现行GDP-污染负债-生态赤字-资源损耗。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音、处理污水、处理垃圾都需要花钱,这种固定资产的投入,几乎不能带动经济增长,反而要长期支付运行费用,所以应该从GDP当中扣除”。王维平说,“如此算来,中国的绿色GDP应该比现行GDP减少1.8至2.2个百分点。”
很多代表们认为,“绿色GDP”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的背后是“协调、全面”的发展观和“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宏观经济政策。
按照绿色GDP的考核,地方GDP增长率在现有的基础上可能会下降,对政绩可能形成负面的评价。“告别单一GDP指标,标志着北京开始重新定位新的科学发展观。”很多代表都提到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