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
本市有2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委员提出——
本报讯 北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受到了委员们的极大关注。几天来,有多位委员以提案、大会发言、座谈会发言、小组讨论等形式建议北京应该尽快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北京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通州区政协副主席杜宏谋、北京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处长吕璠、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邹义壮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位。
昨天中午,杜宏谋委员特意把自己写好的提案拿给专业人士李晓童委员修改,激烈的讨论吸引了吕璠委员的参与。
■北京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几位委员不约而同地给记者带来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北京市约有2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约有3%的人患情感障碍,约有5%的人患抑郁症;自杀率也随之上升,2003年的自杀人数为1100人至1400人。
杜宏谋委员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深入,使人们形成了潜在的精神压力,竞争激烈、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特别是下岗失业、农民失地,由实际生活问题导致心理障碍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各行各业都面临不同层次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外企白领工作压力大,公务员数年得不到升迁,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说到这里,杜宏谋委员概括道:“简单地说,咱北京人郁闷的时候需要宣泄,需要有人给开导开导。”
■心理健康工作严重滞后
最令委员们担忧的是,目前北京市的心理健康工作严重滞后。李晓童委员介绍,心理健康工作目前在北京还没有主管部
门,政府对社会上的心理咨询组织和机构底数不清,更谈不上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这样心理咨询的质量很难保证”。李晓童所在的北京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创办于1987年,是全国第一家由政府部门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但如今这家机构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杜宏谋委员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协调解决。
卫生局基层卫生处的职责范围内包括“精神卫生”一项,是唯一与“心理健康”沾点边的政府职能部门。该处处长吕璠委员认为:“北京市的医院、床位数等医疗资源都是在全国排首位的,但精神卫生资源远远排不上第一,人员少、设备少,高层次的人才也出现断档。”
■委员建议心理咨询进社区
心理健康到底是属于医疗领域还是属于社会领域,范畴不明是造成心理健康咨询监管部门不清的原因之一。对此,李晓童和杜宏谋建议,将建设心理健康体系列入北京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财政、民政、公安、卫生、精神文明办等共同参与,成立北京市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启动公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程,即心理健康进社区。
在讨论的最后,吕璠委员带来了好消息:政府已经将“培养150名社区精神康复医师,为10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免费精神卫生康复服务”列入今年拟办的56件实事之一,目前相关计划已经制定好。另外,政府还将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表彰在心理健康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区县和社区。
■摄影/本报记者钱冰戈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