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发 何所惧 智能地雷武器在现代兵器的排行榜上,言不压众、貌不惊人,是地地道道的“矮将军”。但今日“智雷”武器已非昔比,经高新科技打造,它们可谓“玲珑内秀,身怀绝技”,潜隐处,“藏于九地之下”,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使敌不知其所踪;爆发时,“动于九天之上”,令人难避其锋芒。“智雷”自问世以来,就以其优越的战术、技术性能活跃在血火交融的战场上,为历次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兵家青睐。 “智雷”作战越“雷池”难 在现代战场上,高技术兵器云集,战争进程加快,但“智雷”在地面交战却往往成为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关键。今日“智雷”以独有的防护能力和障碍能力,给进攻一方制造出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成为地面作战的重要武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因难以克服伊军布设在科威特海域的水雷和沿海滩头的地雷,不得不放弃两栖登陆夹击伊拉克的作战计划;在“沙漠军刀”行动中,美陆战第二师被两个纵深只有几百米的雷场阻止、迟滞达7个小时之久,眼看着对阵伊军从容撤退;近期的伊拉克战争中,能够阻挡美军机械化部队前进的有效手段依然是地雷阵。总之,在地面作战中正确合理地使用地雷武器,仍是限制敌方机动、拒敌于重要目标之外的有效手段。 反机动作战堪称“急先锋”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由车辆、火炮、火箭、飞机作为战斗平台的机动布雷器材相继装备部队,使地雷战发生了质的变化。布雷方式已由“埋设”为主变成“抛撒”为主;布雷时机已由预先布雷变成机动布雷;布雷距离已由近程发展到远程;布雷范围已由小面积发展到大面积;在使用上更具备了突然性、机动性、快速性等特点,使地雷已不再是一种单纯防御性武器,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进攻性武器。交战双方不仅在前沿广泛使用,而且也能够大量用于交战双方的纵深和后方。目前近程布雷系统以美国的“火山”、意大利的“豪猪”和德国的“蝎子”抛撒布雷车为代表,布雷距离在100米左右;中程布雷系统有俄罗斯的M—27多管火箭炮和美国的M270中程多管火箭炮布雷系统等,布雷距离一般在40千米左右;远程布雷系统为已装备北约各国部队的MLRS多管火箭炮,布雷距离在70千米左右;而且用于布雷的飞机主要有轰炸机、强击机和直升机。 目前,只有美、德、意、俄等少数几个国家有不同的飞机布雷系统,能够根据战斗的需要将地雷抛撒到战场的任何地方,以覆盖布雷、拦阻布雷等方式来打击、迟滞、封锁和限制敌方的机动。现代地雷还具备定时和自毁的性能,在完成任务后能自动或根据指令自行销毁,不对己方的机动构成障碍。 未来作战中,地雷武器是反机动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将在交战双方的前沿、纵深和后方得到广泛运用,地雷战和反地雷战将伴随机动作战的全过程,渗透战场的全方位。 战场恐慌“制造者” 伊拉克战争中,地雷等爆炸物品的爆炸声浪常使美军士兵忘却了“胜利”的喜悦,而陷入恐怖的阴影之中。西方一位军事家指出:“就地雷的全部后果而言,不能单纯用伤亡这个词来计算,因为地雷在战争中慢慢灌输了恐怖情绪,使战斗力严重下降。”今日地雷武器具有特殊的精神打击效能,而且其种类繁多,打击对象广泛,杀伤手段多种多样,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冲击波、高温高热的气体及爆轰波、密集的破片都能对人员和装备造成损伤;其体积小、形状各异,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地物进行伪装,一经设置,很难发现。树枝上、草丛中、沟渠内、道路旁、水际滩头等地方都是它理想的潜伏位置,可谓是地下空中都有藏身之所,陆上水中都有容身之地。而排雷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必须经专业人员使用专门器材,经过长时间作业才能完成,而且很难达到100%的效果,让人时刻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智能杀手”敌我分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雷发展已进入第三代,即智能地雷时期。智能地雷也叫自寻的地雷,它由特殊的探测器、微处理器、雷壳、雷体和引信等组成,看起来像八爪章鱼。这种由美军率先研发的新型地雷,与传统的依赖压(绊)发被动起爆的地雷相比,是革命性的新概念武器。它集感测、微电脑处理与火箭技术于一体,具备有“耳朵”、“眼睛”、“大脑”、“翅膀”的功能,成为集防御与进攻于一体的武器。 远程反装甲地雷是一种主要针对装甲战车的空投寻的地雷,设置到地面后自动对目标进行识别和跟踪。反装甲智能地雷中的代表还有美国的XM93广域地雷,法国的“玛扎克”声控反坦克地雷,英、意联合研制的ATLS智能反坦克地雷等。 地雷打飞机是前所未闻的事情,但智能地雷却让它变成了现实。美国AHM反直升机地雷就是其中的一种,具备全天候作战的能力,当敌方直升机进入距地雷10 0米左右的范围时,地雷就发射战斗部,将其击落。同类产品还有俄罗斯研制的“节奏—20”反直升机地雷,保加利亚的AHM—200反直升机地雷等。用地雷打直升机十分经济,它可以大面积布设,能迅速形成对武装直升机的封锁区,是打击武装直升机的又一强兵利器。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智能地雷,研究由智能地雷组成智能地雷群和地雷场。外军已经把智能地雷和智能雷场作为未来数字化部队重要的装备和战场体系。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