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迈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步子越来越快,不仅频频向海外派兵,同时又有人打着教育改革的幌子,主张为了使自卫队赢得更多支持,必须在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国防教育。 军事教育有历史传统 追溯历史,日本的国防教育是有传统的。早在100多年前,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日本即在学校中实施了军事训练。为了方便军训,当时的日本人毅然让学生们脱去了碍手碍脚的和服,换上了贴身精干的西式制服。这种尚武精神在二战时达到了高潮。出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日本统治阶级大肆宣扬“武士道”精神,号召国民无条件效忠天皇。为此,当时的文部省在1939年规定,军事训练成为大学的必修科目。日本在1941年成立了以文部大臣为团长的“大日本青少年团”,该组织由近1500万名青少年组成,以在国家总动员体制下为国奉献为宗旨,或上前线充当炮灰,或在后方生产军火,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从四大方面“影响”下一代 战败后的日本虽未像战前那样大张旗鼓地开展以“武士道”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国防教育,但其弘扬军事“爱国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而且手法更加灵活多样,更易于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以良好的收入与社会地位为杠杆,使日本自卫队成为青少年的追梦之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陷于低迷。尽管2003年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增长,复苏的总体态势进一步扩大,但就业形势和收入下滑仍未见好转。相比之下,自卫队以稳定的工作、优厚的待遇,使日本青少年看到了希望,他们中有许多人以初高中毕业后能考入各类军校为荣。目前在招收初中生的少年工科学校,学员一入校就被授予三等兵军衔,并可拿到15万日元的月薪。面向高中生的防卫大学更被视为日本军官的摇篮,因为只有该校毕业的学员才有机会晋升为高级军官。因此,申请到自卫队供职的人员竞争十分激烈。如2002年自卫队三军的考试人数为录取人数的10倍以上,一般军校报名人数是录取名额的20多倍,防卫大学达到了60多倍,热门的防卫医科大学则高达90多倍。 第二,自卫队采取多种“亲民措施”,加强青少年的“参军意识”。每年自卫队都要举行各种活动邀请大批青少年参观。因此,无论是在陆上自卫队的富士山火力演习、海上自卫队的观舰式,还是航空自卫队的航空飞行表演,随处可见满脸稚气的学生。此外,自卫队还积极参与驻地的节日庆典、学校文体娱乐等活动。大到著名的札幌冰雪节、东京马拉松比赛,小到中学生运动会,均可看到自卫队活跃的影子。据防卫厅统计,仅在2002年,就有4.1万名青少年参加了自卫队音乐节活动,2.6万人参与了为期2—3天的军营生活体验活动。今年,自卫队准备增加与青少年的“集体活动”次数和范围。日本政府认为,上述活动有助于加深青少年对自卫队的了解,对今后招兵和储蓄后备人才有重要作用。 第三,竭力渲染各种威胁,借以增强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日本很善于制造危机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增强凝聚力的利器。冷战时期,日本官方及舆论着力强调苏联威胁,并据此对外巩固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对内加强自身军备建设。冷战结束后,他们转而热炒“朝鲜威胁”,并以周边事态等各种可能危及日本安全的事态为假想,对军事政策、部队编制、武器装备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也使青少年逐步对加强军备建设表示理解。 第四,开设军事博物馆,复兴尚武传统。战后废止了41年的日本军事博物馆已经重新修整复原,近期还要进行全面保养和扩建。日本军事博物馆建于1879年,馆内陈列着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死的“勇士”或所谓“军神”的遗书、遗像、遗物等,中央大厅及馆外广场展示了许多战车、古炮、特攻(敢死)队用的飞机和鱼雷等实物模型。国际评论认为,日本当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复兴尚武传统,为通向军事大国扫清思想障碍。 扩大青少年军训规模 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日本将扩大对少年工科学校和士官学校的招生规模,同时扩大学生军训规模。不管军训学员来自何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考核。对学生也模拟部队的士兵、军士晋升军官进行训练,而且一般需要经过10次以上的升迁和结业考试。如模拟从下士到军官候补生,每升一级,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考试方能升迁。 国际分析专家评论,日本武器装备发展更加突出大型化、远程化等特点,像间谍卫星、大型预警机、加油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等高技术装备不断引进,日本在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宣扬和普及军事教育,为日本加快成为军事大国营造有利的国内环境,其动向值得警惕和关注。(本报特约记者 郭斯仁)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