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丹
潘文石委员与其他委员相比,似乎具有更多的传奇色彩。他有着十几年在野外研究熊猫的生活经历;他的活动领域经常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他是唯一能够登上《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人;他也是带领着一帮热血沸腾的学生研究野生动物、为环境保护摇旗呐喊的北大教授。
从初中时,有三本书影响了潘教授的一生追求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达尔文《环球旅行日记》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此以后,探险、野外生存、熊猫、白头叶猴、生命以及环保这些字眼“装满”了潘文石教授的整个行囊……
科学实践·熊猫·自然避难所
83、84年关于“竹子开花”的忧虑,让很多人相信——要保护熊猫就必须让它们住进动物园。潘文石教授为寻求答案,进入秦岭从事独立的熊猫研究工作,“在这里,我突然眼界大开,科学不能靠先入为主、间接的知识来推论,这种结论是不可靠的,我们只有经过实地调查,才能得出真实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秦岭、岷山等西部的崇山峻岭中适合熊猫的居住。熊猫在野外可以有一个自然的避难所。海拔1350米的等高线是熊猫生存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农业的生态系统的分界线。在那里,熊猫可以自己觅食、可以有谈恋爱的自由……野外的熊猫通过自由恋爱与竞争交配进行合理的繁殖,一个名叫“娇娇”母熊猫一辈子至少生了8个孩子。所有的野生动都可以并且应该生活在它们自由的栖息地里,在那里抵抗天敌、经受风雨、在那里生、在那里死,人类不能将动物园作为物种的生存空间,那里会灭杀动物的天性。”
“秦岭熊猫的威胁来自于宣扬要保护它们的人类,来自人类对森林的过渡采伐”。为了保护秦岭的熊猫,潘教授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减少森林砍伐。1994年,建议被采纳后,秦岭已经成为熊猫很好的栖息地,潘教授又从多方征集了1亿元人民币安置了当地2400名采伐工人。
尚未完美的答案
多年在自然界的野外生活经历,让潘教授对环保的思考一刻都没有停止,“人类对自然的入侵开始于农业社会,肆虐于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的知识技能大大增强,对自然所造成的威胁也与日俱增。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增加,使得人类的消费呈现超负荷状态。有一组数字:如果全人类以美国平均消费水平生产生活,30年后将会把地球资源消耗光;如果全人类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生产生活,75年后也将会把地球资源消耗光。触目惊心的数字显示,人类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来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问题,否则人类将有灭顶之灾。”
目前,中国还有9亿的农民在求发展,要求发展就少不了与自然抢夺地盘的行为。“如何既可以提高贫困百姓的生活,又能够保护自然界和整个生态环境?这个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想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我一直在思考。”
“现在该做的,首先就是控制人口。短短200年人口数量激增:1800年,全球10亿人;1900年,全球16亿人;2000年,全球63亿人。另外,伦理是一个社会大部分人都应该共同遵守的法则。要建立这样一种伦理价值观念——人类将自己从自然的毁坏者变成一个自然的保护者。”
【记者后记】67岁的潘教授有着孩子一般的笑容,孩子一般的心。采访那天,他穿了一件印有白头叶猴照片的T恤衫。拍照时,他特意整理了一下那件T恤衫,记者也特意拍下了那件T恤衫。当记者把照片递给潘教授看时,他开始兴高采烈地自言自语:“太好了,把我的白头叶猴也拍上了……”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