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选将近,却没有悬念也没有硝烟。苏联解体后的十年震荡让俄罗斯人分外珍惜普京执政带来的稳定、增长与希望———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俄罗斯3月14日总统选举已经进入倒计时,身在莫斯科却很难感受到临战的气氛。街头看不到竞选海报,游行集会更是难觅踪影。因为缺少悬念,一台本应轰轰烈烈的大戏竟显得有些沉闷。
普京本人对再度入主克里姆林宫没有丝毫犹疑。就在投票前几天,他重新组建了政府,准备一俟尘埃落定便率领新班子加速实施自己的治国方略。
普京支持率居高不下的“政治奇迹”与近年来经济的恢复增长有密切关系。人们消除了对改革的恐惧心理,也看到了希望普京的确是位政治强人。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其社会支持率长期保持在70%以上。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14日他很有可能获得一半以上的选票,不需要第二轮角逐便顺利实现连任的目标。
这样一个“政治奇迹”同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增长有着密切关系。与1999年相比,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0%,失业率下降1/3,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一半。与此同时,俄罗斯偿还了500亿美元的外债,中央银行黄金外汇储备达到84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上述统计数字标志着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意味着老百姓生活质量实实在在的改善。两年前记者重返俄罗斯工作,第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这个国家已经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莫斯科几乎每个街区都有一两家大型超市,每一类食品和日用品都有许多品牌。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商店里只有卷心菜、胡萝卜和土豆几样看家菜,现在即便是冬天也有20多种青菜可供选择。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改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据俄政府部门公布的材料,被宠爱了多少个世纪的伏特加等烈性酒销量开始下降,优质葡萄酒和啤酒越来越多地走上人们的餐桌。
小学校长纳捷日塔女士对生活变迁的感受尤为深切。她对记者说:“虽然苏联时期经常排队,但总可以把冰箱装满食品。从盖达尔政府实施休克疗法到普京出任总统才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那时物价飞涨,一个月的工资买不回几件物品,人们几乎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
全俄社会学家协会主席多勃列尼科夫教授前不久出版的一本书为纳捷日塔的观点提供了佐证。该书指出,1990年至200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一半以上,蕴含国家发展潜力的工业部门全面萎缩。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差别急剧扩大,4000万穷人衣食无着,暴敛国家资产的20多位亿万富翁却上了全球首富排行榜。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以后,新的替代体系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甚至威胁到整个民族的生存。俄罗斯人口较苏联时期大幅减少,人均寿命不足66岁,全欧洲倒数第一。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精神世界的危机导致吸毒者近十倍地增长,每年自杀者总数由1990年的2.6万攀升至2001年的3.97万。
正是因为经历过长达十年的贫困和动荡,俄罗斯人对普京执政以来出现的稳定和增长格外珍惜。莫斯科大学鲁缅采夫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普京没有也不可能在4年时间里解决十年巨变积累的所有问题。但是他确实帮助人们消除了对改革的恐惧心理。老百姓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希望。
经过最近5年的连续增长,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恢复到原苏联时期的70%,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单纯增长到合理发展的过渡。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着严重不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出口的55%和政府收入的一半。这不仅使经济容易受国际市场行情冲击,还导致加工和非出口部门缺乏竞争力。为了改变过分依赖能源出口的现状并开启新的增长点,普京准备将下一任期内经济工作重点放在规范自然资源开采、对铁路和电力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完善财政和税收体系等方面。
今后两年,俄还将在社会领域出台一系列“不受欢迎”的改革措施。医疗保险、教育和住房改革都将触动居民的既得利益,而旨在扩大经济活动自由空间的行政改革也将遇到来自官员阶层的强大阻力。但是不触及这些矛盾,经济质量就无法提高,国家也难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普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其实,最棘手的经济问题还是如何处理同寡头之间的关系。虽然寡头在政治方面遭到沉重打击,其经济实力并未受损,十几家大集团公司控制着全国一半以上的经济活动。要实现稳定增长,必须减少对市场的控制,扩大经济活动的自由空间。如此一来,资金雄厚的寡头集团很可能会控制更多的企业,实力也将进一步壮大。出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考虑,普京今后将致力于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有意识地重点扶持中小企业。
俄罗斯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建设强大的国家政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思潮同大资本阶层被挤到边缘
俄罗斯独立之初曾进行过“全盘西化”的尝试,试图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和以“小政府、大市场”为特征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一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贫困和动荡,尤其是面对寡头和政权赤裸裸的嫁接,俄罗斯人心头渴望变革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一时间,对自由主义变革的幻灭感和对国家发展前途的忧患弥漫了整个社会。
一批知识界精英撰文指出,西方自由主义不符合俄罗斯历史传统和现实。为了保障大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必须在推进经济自由化的同时加强国家的控制力。恢复社会公正、确保国家稳定已成为广大民众最强烈的政治要求。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政治理想,后者则成为人们免遭新一轮冲击的心理保护。尽管俄罗斯人对专制政体早已不抱幻想,但对圣贤君主创建清明政治的期盼还是悄然复苏。这一点在弱势群体中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4年前,普京正是承载着这样一种民意走进克里姆林宫。考虑到同前政权的衍生关系以及现实中的阻力,他没有实施迅猛的政策调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普京的工作重点停留在整顿国家秩序和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层面上,来自强力部门、圣彼得堡的战友以及石油美元为此提供了人力和财力资源。当普京第一个总统任期接近尾声时,人们才突然发现俄罗斯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建设强大的国家政权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思潮同大资本阶层一道被排挤到了政治舞台的边缘。
许多学者认为,以普京为首的政权阶层是俄罗斯当前最主要的政治力量,“统一俄罗斯”党是其依靠的主要政党。这派政治力量通常也被称为中派,它一方面承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自由主义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强调国家的调解作用和控制能力。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副主任特列宁指出,普京信奉开明的中央集权思想,深信要保证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稳定有必要实行全面的政治控制。
左翼在野党也支持建设强大国家政权这一政治理念。自由民主党以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吸引着相对稳定的一批选民,长期以来同政权保持合作关系。“祖国”竞选联盟具有社会民主党色彩。杜马选举结束后,该联盟内部很快出现分裂。以议员罗戈津为首的相当一部分政治力量明确支持普京,格拉济耶夫代表的另一部分政治力量则对现行经济政策提出强烈批评,认为普京并没有同大资本阶层彻底划清界线。俄罗斯共产党多年来始终扮演着“不妥协的”反对派的角色,主张建立国家主导的多样化经济,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关注,一度赢得了相当一批选民的青睐。近年来俄共未能提出新的政策主张,内部还发生了严重分裂。在中右势力的夹击下,俄共的社会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亚博卢”联盟和右翼力量联盟是两个贴有自由民主标签的右翼政党,它们公开充当大资本阶层代言人。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自杀式”改革的殉葬品,这两个政党已失去在议会中的席位,目前正面临着生死考验。
随着执政党和反对派力量对比失衡,普京对政局的实际操控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亲总统政党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近年来的大政方针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同,摆脱干扰后政府可以加大改革力度快速推动社会发展。反对派则指责现政权压制民主,右翼力量联盟领导人涅姆佐夫甚至惊呼俄罗斯出现了新的专制。他严厉指出,“普京主义”的实质就是放弃民主自由价值观、限制新闻自由、提高强力部门地位、削弱议会的监督作用、让司法机构丧失独立。一句话,就是要由克里姆林宫来主宰一切。
俄罗斯政治技术中心主任布宁分析说,迄今为止,普京的政治举措还没有超越法律权限,但政治力量失衡、缺少制衡机制的弊端正在显现。他认为,现政权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未来几年有可能表现出更多的专制倾向。
捍卫大国地位,与西方密切合作,普京致力于全面打造国家竞争力
如同国内的政治思潮一样,俄罗斯对外政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莫斯科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希望能够通过迎合与让步被美欧接纳。希望落空后,俄罗斯又打出反对霸权的旗帜,同西方关系中的“对抗成分”也随之增加。以“9·11”事件为契机,普京推出重视经济利益的务实主义原则,尽可能避免同西方进行“代价昂贵”的地缘政治争夺。
正如此间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俄罗斯要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制度,也许需要两三代人的时间。在社会转型期,俄对国家作用和国家利益正处于被重新界定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领导人的个性将对外交安全政策产生明显影响。从普京的个性以及他第一总统任期内的外交实践来看,捍卫大国地位将是未来几年内俄罗斯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基石。
同大部分俄罗斯人一样,普京从不掩饰对苏联解体的惋惜之情,他甚至称之为一场“巨大的灾难”。在他看来,原苏联保证了全球力量平衡,其存在就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因素。俄罗斯目前只是凭借核武库才在军事战略领域拥有一定意义上的优势。也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对战略核力量始终给予高度重视,最近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就是明证。
普京对俄罗斯目前的处境有着同样清醒的认识。他多次强调,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试图将俄罗斯排挤出国际市场,同时还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出“过分的”地缘政治要求。为了应付这些挑战,俄必须在“可预见的将来跻身强大、经济发达并拥有影响力的国家”之列。只有作为一个“强国”,俄罗斯才能在现有的边界范围内继续存在下去。在他看来,大国地位并非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一种生存的必然。
虽然普京在执政初期就提出“向西一跃”,但是俄罗斯不是西方,俄罗斯也很难成为西方。政治体制、价值标准和社会运转方式的差异始终是双方接近过程中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今年以来美国多次对俄国内政治生活提出批评,强调对民主自由的不同看法使双方关系难有重大进展。
然而,普京作为一位现实主义政治家深知同美欧保持密切合作的必要性。中断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合作,俄现代化进程势必受阻,甚至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普京认为,俄罗斯必须保持“克制”和“耐心”,在避免同外部世界发生冲突的同时,努力通过明确、坚定的行动尽可能多地赢得理解和支持。
为了再度入主克里姆林宫,普京仅发表了一次竞选演说。在回答有关执政理念的问题时,他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迅猛发展。沉溺于千年历史或空谈人杰地灵,俄罗斯将彻底衰亡。让国家在各方面都具有竞争力是当前全民族的核心思想。”
回望方知行渐远。历经了十余年沧桑巨变,俄罗斯终于步入打造国家竞争力的新阶段。
《人民日报》 2004年03月12日 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