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排出了为群众办7件大事的时间表,其中明确指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针对如何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SARS击中公共卫生软肋
“公共卫生”,去年的一场SARS战役使得人们对这个以往陌生的名词渐渐熟悉起来。在抗击SARS战斗中人们听到了“疫情通报”、“流行病学调查”、“卫生防疫体系”等名词,这使人们对“公共卫生”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中科院院士陈竺说,公共卫生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已超出了医学科学的范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人类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健康发展,这就是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寿命的不断延长,而这主要是通过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来体现和衡量的。如果人群中公共卫生状况很差,各种疾病流行失控,健康水平低下,人均寿命短少,那么,这个社会中的经济不管如何发达都是没有意义的。
如同被击中软肋,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上积蓄的诸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SARS面前暴露无余。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学专家胡咏华谈到SARS暴露出的问题时说:“SARS突如其来,充分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信息沟通不充分。很多时候大家往往把‘公共卫生’等同于‘医疗卫生’,长久以来,无论是老百姓自己还是社会体制,一直都存在重治轻防的问题。不仅在农村没有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就是在城市也没有理清。显而易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就更困难”。
公共卫生存在三大缺陷
“SARS的冲击是空前的,它虽然让我们对卫生的重视达到过去少有的程度,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共卫生领域改革较为滞后的后果暴露了出来。”邵一鸣委员说。
社会医学与卫生经济学研究中心的雷海潮博士告诉记者,SARS暴露出目前公共卫生体系主要存在整体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疾控体系效率低下;农村疾控体系薄弱等一系列缺陷。
雷海潮提供的报告显示,从1980年起,政府卫生支出逐年下降,20年时间,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对各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进行排序,中国在191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四位。
雷海潮告诉记者,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绝对数目在增加而相对数目在减少。此外,公共卫生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约占我国总人口15%的城市人口享用着2/3的卫生保障服务,而约占85%的农村人口却只能享用不到1/3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而效率低下是公共卫生体系另一大缺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委员提出:“SARS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他认为公共卫生体系同样要注意协调发展:一是硬件建设要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去年以来我国公共卫生方面的硬件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但要预防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而我国越往基层,这方面人员的素质越低,因而要注重软件的建设,即提高人的素质;二是治疗与预防的协调,不能只重治疗而忽视了预防。
科研攻关忌急于求成
“公共卫生领域首先要加强科技含量。”方积乾委员提出。
然而,突如其来的SARS对我国科研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去年,各地为尽快推出治疗SARS的新药,在不确切了解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配套条件的情况下,纷纷欲斥巨资组建,暴露出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栾恩杰委员为此感到痛心。
一些委员提出,虽然科学的利剑威力无比,但科研有其自己的规律,不可能SARS一出现,科研成果就能将其“降伏”,人们不能急于求成、不可浮躁,而要遵循科学规律。
正如叶大年委员所提出的:“任何科研都不能急于马上就出成果,而是要沉下心来,埋头苦干。同时,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原始性创新,要创造出别人没有的东西,而不能一味地简单模仿。”
面对期待,科技部已经提出要调整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的转变。
80亿元投入疾病控制
痛定思痛,SARS事件带来了许多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反思。专家们总结SARS传播的教训时一致表示:建立一个完整的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任重而道远。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政协会议小组讨论时透露,公共卫生建设将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投入,“对于委员们呼吁的公共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目前已正在着手建立。特别是对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包括传染病的信息体系、控制体系、传染病的救治体系建设”。朱庆生说,在疾病控制方面,国家共落实了80亿元投入。今年重点落实项目建设;在传染病救治体系方面,目前有114亿元的投入计划,去年中央已下拨20多亿元。今年将根据项目和规划进展情况下拨剩余资金。
北京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重建公共卫生体系,作为首都的北京已经开始动起来了。记者从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了解到,北京目前在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其中包括“一个机制”、“四个体系”。
“一个机制”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计划到2005年建成统一、高效、权威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在北京市卫生局成立北京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北京地区紧急救援、医疗救治、预警报告、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工作。“四个体系”是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刘泽军告诉记者,SARS之后,各级领导对公共卫生组织的投入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目前,北京对于防控SARS反弹、防控“禽流感”都有很好的方案。5套防控“禽流感”的监测机制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卫生快讯制度让有关部门对所有疫情在第一时间内就能了如指掌。一步步地实施,一点一点地改进,北京的公共卫生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新华社记者 张景勇 李柯勇 本报实习记者 傅洋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