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专电 特派记者黄熹、曾璇、林洁、吴江报道:不仅要让穷孩子读上书,还要读好书!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郑德涛最近接受本报专访透露,省财政仍将沿续每年拨款3000万元的做法,来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让山区的穷孩子也能用上电脑,也能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 山区教育告别“一支粉笔” “教育事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郑德涛表示,当前在广东,首先是要解决让穷孩子读上书、读好书的问题。 据悉,三年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杂费的决定。到了去年,这一举措不仅写进了全省“十大民心工程”中,还扩大了受惠面———三年前,每年3亿元的拨款让60多万名穷孩子圆了读书梦;时至今日,拨款追加到了4亿多元,惠及103万名穷孩子。 “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让穷孩子读好书的问题?”郑德涛着重讲了两项举措: ———补贴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搞信息化建设,两年来每年为此投入3000万元,未来几年亦然。郑德涛深情地说:“山区的孩子要读好书,这已经不是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事了。山区的校长说,信息化的问题不解决,穷孩子与城里孩子的教育水平差距会越拉越大。因此,我们要让山区的孩子也能用上电脑,也能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 ———前两年,省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1000所山区、老区和贫困地区小学校舍改造,这项工作仍将继续推进,结合薄弱学校改造,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据介绍,为解决农村办教育问题,省财政三年来已投入了四五十亿元,从今年起,四年内仍将投入60多亿,“这加起来达到上百个亿,力度是空前的。” 左图: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长郑德涛接受本报专访 陈秋明 摄 民办学校不能只想赚钱 在广东,流动人口达到1300多万,占全国总数的1/3。单是义务教育,广东就需要解决100万左右的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担子不轻,广东如何应对? 郑德涛表示,这个问题不可能一步解决,不过广东会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之道在于“两条腿走路”。目前外来人员子女有六成在公办学校读书,四成就读于民办学校。一方面要呼吁各级政府加大公校投入,使公校能提供更多的学位给外来人员子女。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办好民校。 对于民校的办学条件,郑德涛亮出了几个观点: 第一,现在民校的水平不一,这需要教育部门去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对办学条件有问题、质量上不去的,要积极地帮助它,而不是采取关停的简单做法。 第二,怎么让在民校读书的外来人员子女付得起学费?这就要严格控制民校的办学成本,端正他们的办学态度。“如果办民校的一心只想着赚钱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出面干预了。” 第三,不主张公校和民校在基本办学条件上可以有两个尺度。“如果有两个尺度,那么想赚钱的民校老板,就可能会降低硬件的要求,办学质量也就保证不了。”郑德涛补充说,“当然,如果说到要配备几个电脑室,民校与公校适当有一些差别,这个问题不大。但基本办学条件不能放松,一放松就可能影响办学质量。” 右图:广东:不但要让穷孩子读上书,还要读好书。 陈秋明 摄(资料图片) 链接:义务教育法修订透端倪 本报讯 国务院将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作为“需要抓紧研究、条件成熟时适时提请审议”的立法项目列入2003年立法计划。 全国人大常委柳斌今天在《中国教育报》透露,修改义务教育法,首先是以法律的形式,将义务教育投入确定为国家财政投入,由过去的依靠人民办教育转向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来办教育,这是修订中最重要的方面。其次,要调整办学体制,从过去的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改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办学,以县为主的体制。第三,对教师工资发放和学校办学经费的保障,现在都有了新的政策,这些新的政策应该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全国人大常委李连宁说,要通过立法,逐步建立一个完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制度。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