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林飞解读“落实科学发展观”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3月14日06:51 来源:扬子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席全国“两会”的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教授在大会发言中,从理论层面提出了注解。
培育“新经济周期”
当前,有关宏观经济运行是否“过热”争议较大。宋林飞委员认为,从实际调查研究的情况看,部分行业与地区确实存在“投资过热”现象。
为此,宋林飞委员建议,首先,是要抑制“大起”,主要是减少行政主导下的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快速、平稳与持续的增长,是需要我们积极培育的“新经济周期”特征。要重视中央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信号,但不应把这些信号误读为“刹车”、“叫停”,而要理解经济增长结构性调整的意义。
同时,也要防止“大落”。宏观调控不能一刀切,要重在供求关系、区域经济的总体平衡。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相互攀比的“GDP压力”过大,往往导致急于求成、不量力而行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改变上级对下级“GDP唯一”的片面政绩考核习惯,减轻上级对下级不切实际的增长压力。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中长周期的上行通道。延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第一,从“行政主导型投资推动”向“企业主导型投资推动”转变;第二,从“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增长”转变。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与政策调整,着力提高消费率,将新一轮经济增长尽快转变为消费推动型增长。
走出“新短缺经济”
宋林飞委员坦言,我国已经迈入重化工业时期,处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是“三荒”(煤、电、油)等资源瓶颈以及生态衰退现象日趋严峻,中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结构性危机”。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要素越来越短缺。这是我国走出商品供应不足的“短缺经济”困境之后,面临的一种“新短缺经济”。
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化加速,特别是制造业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能源、矿产资源越来越依赖进口。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潜在的“增长危机”。实践表明,结构脆弱的制造业、短缺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不能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在长江、黄河等母亲河流域,产业选择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
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经济承受力,主要是土地等资源是否过度开发、劳动力等要素是否充分利用;二是生态承受力,主要是污染程度与生态退化程度;三是社会承受力,主要是老百姓得益程度、贫富分化程度、社会稳定程度。
树立“新公平观”
我国现阶段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不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宋林飞委员提醒,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视社会公正,大多是在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的时候开始的,但那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一种对策举措。所以,我们要采取前瞻性的经济与社会政策,防止贫富进一步分化,扭转城乡、地区、阶层收入差距加速扩大的趋势。
“我国有13亿人口,但没有13亿人的市场。低收入者、贫困群体缺乏即时购买力,已经严重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同时,贫富差距拉大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根源。”宋林飞委员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共同富裕”、“惠及十几亿人口”、“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使老百姓的富裕程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新公平观,必须解决的“第一难题”。建议各级政府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降低房价三个方面破题,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记者耿联(北京专电)(新华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