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京召开“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原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顾问张皓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改院院长高尚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中改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等2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柏晶伟 苗树彬) 建议开展一个“以人为本”改革观的全社会大讨论 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段话里,一是“坚持”,一是“树立”,一是“促进”。“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统帅性的东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促进”是目的,最后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以人为本”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使得我们各项工作,有一个统帅性的思想。我们改革为什么?我们发展为什么?我们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应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长远指导方针。科学的发展观必须通过改革作为动力来实现。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如何确立人民群众在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承认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我们过去也讲过,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又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只有把人民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职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政府治理改革和职能转变是当前改革的重点。政府要真正做到像十六届三中全会讲的那样,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应掀起一个以人为本的大讨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突破姓“资”姓“社”和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 提出“以人为本”,是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上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也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有早期和成熟期的区分。马克思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有些最好的思想在初期。 马克思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讲无产阶级不仅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包括解放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也是人,也处在不幸之中,无产阶级受压迫,资产阶级也处在异化状态。搞社会主义革命,搞文革,包括改革开放以后讲GDP,GDP成为发展目标,我们从中需要吸取什么教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手段性的东西作为最终目标,反而把最终目标忘记了。再一点,把一些阶段性的目标作为最终的长期目标。结果忽视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 讲“以人为本”,要关注现实中的三个问题。一是以解决大多数人特别是老百姓的问题为主。提出“以人为本”很好,比“以民为本”前进了一步,但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强调“以民为本”仍然是重要的。仔细分析,“以人为本”实际生活当中人人都在贯彻,关键是这个“人”指的是谁?像地方官员把GDP搞上去,可以得到重用、提升,是以什么为本?是以“个人”为本,或者以升官为本,以官位为本。“以人为本”涉及很多的理论问题、体制问题,要更多考虑大部分人的问题,老百姓的问题,特别是农民的问题。二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当的突出。现在讲表达权,弱势群体的表达权解决起来难度很大。看一下媒体,有钱人的声音很大,有钱就有话语权。现在社会上声音多的一些人,是有财富背景的。我们不是说强势群体不能发出声音,现在问题是严重的失衡。三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首先是生存问题。其次是就业、参与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应该说现在环境还是不太好。再次是表达权和参与权。“以人为本”,所有的人权力是平等的。我们原来讲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从某一方面讲是对的。但官员也是人,跟老百姓权力是一样的,管人的和被管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管多大的官,你首先是一个人,都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基本权利。 “以人为本”改革观有三个基本含义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利益观、发展观和权力观。 所谓利益观,就是说国家也好,政府也好,它的所作所为,要看它到底为谁的利益?利益主体是谁?谁的利益最大化?只有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否则就可能是奢谈以人为本。 二是权力观。为什么有一些官员通过强制手段,推行一些老百姓并不认可、而他自己认为是“改革”的事情呢?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改革,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绩。因为对少数官欲迷心的官员来说,千方百计得到升官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权力,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些权力的运用,是否对广大民众有利对他们并不重要。否则,你难以解释,为什么有些腐败官员,包括我们看到的一些被查处的高官,几乎都是边腐败边升官。在他们那里,党和国家给他们的权力已经完全变成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在这个工具里已经不可能有任何以人为本的含义。 三是发展观。中央提出要统筹各种关系,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地区协调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改革实践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改革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第一就是要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我们改革20多年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温饱,正在奔向小康。但是我们看到,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决不是解决了生存问题就可以满足了的,如果是这样,社会就不可能向前发展了。 第二个目标,这就是人的表达权。现在我们很多人没有表达的途径,特别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以及城市的待救济阶层,更缺少必要的表达权。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有200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某些城市由于政府强行拆迁,使一些人没有住处,他们找不到正常的表达途径,就采取一系列极端的表达方式,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很大的危险因素。 第三个目标,就是要解决人的参与问题。人不仅要有表达权,还一定要有广泛的参与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对我们国家来说,我们明确承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给人民广泛的参与权,更应该是以人为本改革观的直接目标之一。 “以人为本”改革观和发展观的关系 范恒山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实来之不易,它是历经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曲折实践,用很高昂的成本换来的真谛,是关于发展观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个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这个基础上引申出“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是很顺理成章的。不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不按以人为本的要求推进改革,就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揭示过这一点,即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拥有人身强制的人对人的依赖的阶段,向在物质条件不丰富情况下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基本目的的人对物的依赖的阶段发展,再到既不依赖于人、也不依赖于物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指的是共产主义阶段,它以两点为前提:一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二是人的素质的极大提高,人人都为他人而工作。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这就是说,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应该围绕人的需要、人的自由来推进发展,同时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但如何能够实现发展,实现有益于人的发展的发展,毫无疑问要靠一套体制,而这不是一般的体制,是能够激活人,有利于人的体制。建立这种体制,需要靠改革,但不是一般的改革,是立足于激活人、有利于人发展的改革。所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以人为本的改革,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历经曲折而不败。如果说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目的,那么以人为本的改革是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可能比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更具基础性,也更有针对性。 改革措施的制定与选择要立足于关怀人。改革是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的。改革要以人为本,核心是使改革措施以人为本,而其中的关键是关怀人,即从现阶段的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提出有利于增进人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措施。换句话说,所提出的改革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 改革的重点应是束缚人发展的体制和滥用权力管人的人。既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那么束缚人的发展的一些体制都应该根据现实条件及时或逐渐进行改革。而那些滥用权力管人的人不仅在滥用着人民的权利,而且很可能是束缚人的体制的构建者和维护者。因此,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同时也应该通过改革,用制度和法律去约束那些滥用权力管人的人。有三个方面的体制建设很重要:一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种所有制结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既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摆脱外部力量的不合理约束,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经济成分。二是努力构建公正的规则体系。规则是约束人的,但是没有规则看似每个人都不受约束,实际上却是少数强势者对大部分弱势者的约束,是少数人的自由。公正、公平的规则看似人人都受了约束,但真正受约束的是少数希望行使特权的人,是实现了大部分人的自由。所以,公正的规则体系是人们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的条件,在改革中,要大力加强规制建设,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体系。三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赵晓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有四大突破: 第一,“以人为本”改革观的建立,有利于我们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革命党首要的任务就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它只为朋友服务。但在“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下,革命党要向执政党转变,不再有原来简单的敌人和朋友的两重划分。 第二,从过去注重效率或者效率优先的改革,转向以公平为目标的改革。 第三,由过去只注重人的物质需求的改革转向满足人全面需求的改革。 第四,制度平台,从专制的权力架构转向公权与私权界定清晰的新的制度平台。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