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小学生“爱国教育”打卡制近日实施引争议 学生大批涌进既令博物馆文物不安全又有走过场之嫌 本报讯 (记者 何雪华 通讯员 陈宣文) 广州近日出台一套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打卡制度,规定未能完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任务的学生不能评为市、区、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据了解,这一制度已于今年3月起正式施行,羊城3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一下子到处都是穿着校服的学生,而这种强制“爱国教育”的做法引起各界争议。 羊城博物馆被学生挤爆 3月上旬,羊城3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参观环境火爆升温:每天都有大批大批穿着校服的中小学生在领队教师的带领下,走入各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场面非常火爆,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等以往游客寥寥的馆也毫不例外! 记者连日来走访各大文博单位,发现新制度对于文博单位的“火爆”“功不可没”。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为例,近日来陈家祠参观的学生占参观人数总量的1/4至1/3。而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新制度开始实施以来,参观该馆的中小学生高达五六百人次。 学生打卡参观也有隐忧 成为学生“必修课”、“选修课”后,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火爆起来。但工作人员发现学生多了也存在一些隐忧。 由于学生们的年纪小,对于文物场所和展览一般都是一知半解,往往以为参观与出游一样放松,在馆内打闹、游戏的情况很多。记者在多家博物馆看到,那些参观的学生,有的离开队伍,根本不听讲解,只在队伍后你追我跑,他们的身边就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吓得工作人员奔前走后地劝阻。有的学生自已到博物馆,居然还带着暴走鞋或溜冰鞋在馆内玩!一名何姓男生对记者说,反正打卡进来不用给钱,我们就进来玩了。 陈家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生人潮一到,最头痛的就是讲解员们了。因为那么大班人,根本不能好好讲解,随着学生人潮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有的馆根本就不能提供讲解了。而这些没有讲解的文物、爱国教材,在学生的眼里就只成了一份份摆设。 各界反应 正方 社会学家: 新规改变唯分是举旧观念 在爱国主义教育还不能成为整个社会自觉行为的现实条件下,有必要通过硬性规定来促使爱国主义教育的贯彻实施。对于学生而言,一个不热爱祖国的学生,没有充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即使考试分数再高,也不配成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团员”。同时,对于家长而言也有一种引导作用,有利于改变某些家长唯分是举的错误观念,从而更重视子女的品德素质培养。 博物馆: 期待学生带动亲友购票参观 最近这几天,无论陈家祠、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原本就观众如潮的博物馆也好,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廖仲凯何香凝纪念馆等以往门可罗雀的博物馆也好,到外都是人头攒动,门庭若市。针对目前主要只是免费学生来的现象,不少博物馆对记者表示,期待着学生参观后,能介绍或带动其他亲友们进博物馆购票参观。 反方 物馆学专家: 参观质量文物安全令人忧 有博物馆学专家认为:强制进入爱国主义基地参观的办法,使羊城博物馆人气旺起来,这理所当然是件大好事。但是,每天这么多的中小学生涌入,博物馆极为有限的讲解人员显然无法做到对全部学生提供讲解,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参观的质量。此外,有些博物馆展览场地较窄,学生人多,担心对文物展品的安全构成威胁。 家长和教师: 硬指标让爱国教育变功利 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硬指标让爱国教育成为功利行为,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表示反对新制度的理由。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由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引导,而不应该采取强制措施。否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如会让学生模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爱国还是为了评“三好”?不排除优秀的学生也许会将此当作获得荣誉称号的必要手段,而后进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反正当不了“三好”所以参观也没什么用。?/p>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