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费无需一次性付清,可以通过按揭的方式分半年还清。日前,上海的一家民营医院推出了所谓的“手术按揭”服务。针对这一新生的服务方式,南京各家医院的负责人都持反对态度。市民也持不乐观态度。
手术费半年内还清
据了解,日前上海徐汇区的仁爱医院推出一项“手术按揭”。如果手术费用超过2万元的病人,可以到医院办理按揭手续。手术前付50%的费用,术后出院当天付30%。而剩下的20%在三个月内付清,第一个月内付15%,第二个月会5%,第三个月付10%。这些费用只包括手术费,不含材料、麻醉等其它费用。同时办理按揭手续的病人要把身份证原件和单位证明经医院核实后,并把复印件留在医院存档。
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手术按揭只迎来了3名患者光顾。后来,医院将按揭的门槛一降再降。最后只要所有费用,包含床位费、手术费、护理费和材料费等的费用在3000元以上,就可以到医院办理按揭。还款的期限也进行了延长,手术前付50%,手术当日付30%,剩下的20%在六个月内还清。
仁爱医院的负责人表示,医院推出这样的服务就是考虑到现在费用高,很多患者一时都无法负担。通过按揭的方式可以缓解患者和家属的压力。
南京医院反对声一片
针对上海仁爱医院的做法,记者也采访了南京几家医院的负责人。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李洪福副院长认为,这样的手术按揭对民营医院来说是可以的,因为他们的操作比较灵活。但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财务部门无法在欠款的方式下出账、挂账。另外,医院一大半的收入都来自外科手术,按照手术按照,有20%的钱可能回不来。医院会陷入周转不灵的境地。这样不难排除有些医院通过提高手术的价格来填补自己的损失。另外,医院有收入有支出,公立医院目前已经入不敷出,每年都要为那些逃费的患者承担几百万的损失,如何还能承担又新添的患者不还的费用。从李院长个人来讲,不赞成这种经营行为,因为医疗费用不应该由医院来按揭,而应该由银行这样的融资机构来负提。比如说医院出证明,患者单位做担保,由银行出钱看病。所以手术按只是吸引病人的一种手段,未必是件好事。
而江苏省中医院的有关人士表示,既然是按揭,就应该有抵押。医院手术和房子、车子和教育不一样,房子、车子可以拿物品做抵押,但手术拿什么来抵押呢?所以手术按揭根本就搞不起来,也不骨可行性。
公立医院不可能推行,民营医院又如何呢?南京金陵男科医院的马金涛副院长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不会出什么手术按揭。因为从医学角度讲这种做法是医院的一种炒作。医疗不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按成本来计算价值,而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具有不可预测性。比如说一个阑尾炎手术,有的人只需1000多元就解决问题,而有的要几万元也不一定治得好。这样一来,手术按揭的可操作性比较小。另外,上海这家医院推出手术按揭,应该是让大家放心消费,但这是单纯的表面提高,更实在的应该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医疗质量,不要一味玩噱头。
市民对此期望不高
医院对这种手术按揭方式持不赞成态度,作为直接受益的患者又如何呢?
在江苏省中医院看病的刘女士首先对还款期限提出了质疑。如果市民真的没钱治病,肯定不是半年缺的钱。一些大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和移植手术,动辄就要十几万。这对每个工薪阶层来说都负担极重,要东凑西凑。按照手术按揭的方法算,前期要负担805,已经占了大头,后期20%也要在半年内还清,根本没有给患者还钱的余地。既然开支这么多,也应该象买房那样,分十年、十五年还才真正实惠。
在南京市中医院看病的王老先生认为,表面看这个方式挺好,但是仔细一想这明显就是为揽客源出的花招。想想医院要真正减轻病人的负担,应该从降低各项收费,让普通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才行,而不是逼着患者半年内必须还钱。像他患的是糖尿病,一年的费用也要好几千,他一样无法负担,但这也可以实行手术按揭吗?医院应该不会同意吧。
本报记者黄苏娟
上海的仁爱医院推出了“手术费按揭”,目的在于使更多的经济拮据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而分期付手术款从而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但记者昨日了解到,相对于住房、汽车贷款,需求旺盛的医疗贷款至今仍是商业银行的一大冷门。南京目前尚无此贷款。为何商业银行都不愿意提供有效需求十分旺盛的医疗贷款呢?据了解,早在1999年,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就开始办理该项业务,如“上海浦发行”1999年推出针对眼科疾病的医疗贷款,但其两年间只贷出了5笔款项,总金额仅为7.9万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京分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孙慧敏表示,目前南京市场上类似“手术按揭”的这种医疗贷款还没有。不是银行不愿意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谁给银行推出的产品作“后盾”。据孙总介绍,其实,现在银行内部的系统和政策上推行医疗贷款都是可行的,只要经过人民银行的报备统一利率,即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但这种贷款属于“售后消费贷款”,由于医疗贷款的风险较大,因为有需求的人往往都是贫病交加的弱势群体,未来预期的收入水平不容乐观,到期偿还贷款的风险大,所以对其担保人控制严格、手续繁多,一旦出现意外担保人将承担风险。商业银行希望有人来贷款,但如果放出的贷款收不回来,不仅影响银行发展,自身生存也成问题,银行不是慈善机构,是不会自砸饭碗的。即使将来有银行开展了此产品只能算是“亮点”而非“卖点”。另外一些银行的人士则表示,开展医疗贷款完全是“做秀”,风险太大,不具有可行性。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其实贷款条件只是表层因素,“医贷”难以推出、推广的深层原因就不那样简单了。民生银行南京分行的一位专家指出,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自然从财力上无法承担、从道义上也不应该承担这一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福利。“医贷”因而不是银行的“义务”。南京一保险公司的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这种医疗贷款需要保险公司作为“后盾”,保险公司八成都是不愿意的。一个患者已经生病了,缺钱治疗才向银行贷款的,他们用什么保证今后会如期还款呢?目前,在汽车的消费贷款中出现了不少恶意欠款的现象,这部分人群应属于相对高收入人群。而医疗贷款大多是低收入弱势人群,他们的还款能力本来就差。保险公司怎能放心为他们提供保障呢?现在,社会各种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果把责任都让保险公司来承担,风险未免太大了。
医疗贷款可以解决医疗保险负担之外的剩余医疗费用问题,可以为百姓解难救急,应该受到欢迎和重视。但医疗贷款之所以没有能开展起来,专家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医疗制度改革还在摸索阶段,完全出台相关办法还需时日;另一方面,银行、医院、保险等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合作,共同参与。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个人信用的不断上升,医疗贷款将会为社会保障改革后的百姓提供一部分“救命钱”,为商业银行拓展一个新领域。也有专家建议,为解决患者的资金缺乏问题,一方面要建立起大病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可同时开办医疗储蓄和医疗贷款,可以要求市民在健康时办理一定期限如5年或一定金额如5万元的医疗储蓄,以储蓄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和收益的多元化来减少医疗贷款的高风险。这样双方都有“后路”可退,亦风险共担,就会达到消费者、银行、保险三赢的局面。本报记者樊莉辉实习生吴燕--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