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撰稿:刘奇洪
从整个东北的工业发展历史看,大致可以分为资源掠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和衰退调整三个阶段。 掠夺资源阶段(1895年至1945年) 到了晚清,由于国门被外国列强强制打开,东北地区就成了沙俄、日本争夺的地盘。早期沙皇俄国取得中东铁路修筑权后,就把东北的北部划为了它的“势力范围”,以哈尔滨为中心建立了面粉厂、酿造厂、糖厂、肥皂厂等,并大肆掠夺铁路沿线的煤矿资源。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并很快波及日本,为了转移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趁机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扶持了傀儡政权,即所谓的"满洲国",并在辽东南地区建立了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城市为中心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进入了以日本控制经济为主的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1937年东北地区的铁矿石产量占到了全国的66.0%、煤炭产量占到了全国的39.00%、盐产量占到了全国的25.9%。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为了满足庞大的军队需要,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了对东北自然资源的掠夺,并为此在1937年制定了"满洲产业五年计划",按照所谓的专业分工,"满洲侧重于电气、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的培植",除1917-1937年先后建立的20个矿业公司外,1938-1941年又先后成立了46个矿业公司,东北的辽中南形成了以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在空间布局上,森林采伐受原料分布制约,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等地;煤炭工业也受原料分布制约,主要分布于辽宁的抚顺、阜新,黑龙江的鸡西、鹤岗、双鸭山等地.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1946年至1978年) 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军国主义全线从东北撤退;1946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沈阳成立办事处,全面接管东北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并把接管的57个残损不全的工矿单位合并组建了23个大型工业企业,包括东北电力局、抚顺矿务局、阜新煤矿公司、北票煤矿公司、本溪煤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等1。1946、1947年东北工业有所发展,但由于战争破坏,一些生产设备损坏严重,生产受到严重制约;1948年东北成为国共两派的主战场,工业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中国共产党全面接管东北整个工业系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全面开始接管国民党政府在大陆遗留下来的一切经济遗产;从1953年起,中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中央政府参考苏联经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指导,在工业项目上,重点建设了以鞍钢为中心,包括长春第一汽车厂、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器厂、哈尔滨三大电站设备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冶炼厂、葫芦岛锌厂、抚顺铝厂、本溪钢铁厂、瓦房店轴承厂、大连船厂等在内的东北重工业基地。1959年大庆油田的开发及后来辽河油田的开发,使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石油输出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一大批石化企业,如吉林、抚顺、大连、锦州、葫芦岛、辽阳等地大型炼油、化工、化纤企业。
衰退调整阶段(1979年至2002) 这一阶段是中国政府推行市场化阶段,以效率为优先,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民间发展工业的历史基础,率先成为了中国大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胶东半岛为核心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成为了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尽管从纵向看也在发展,但从横向看,则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衰退地区。这一阶段,东北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突出表现为这几个方面: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相互拖欠债务问题(又称"三角债");二是20世纪末出现的大批国有企业员工下岗问题;三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存续企业如何发展问题等。(来源于《中国改革》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