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项目往往是拍脑门的“长官项目”。这样的项目大多有很浓的政府干预色彩,项目由政府官员拍板,然后再动员银行贷款。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政府挖坑,银行栽树”。
本刊记者:天涯
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之后,东北三省及各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振兴规划和方案,其中无一例外地都把上项目摆在了首位,不少城市一下子就列出几十乃至上百个大项目,有的干脆就叫“项目年”。大干快上之势,咄咄逼人。
“输血”和“供氧”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批100个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据了解,国家这次启动的10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610亿元。黑龙江和吉林各占20多项,辽宁获准建设的项目达52项。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与过去也有所不同,并不是按照行政地域进行划分,而是完全看项目、看企业的实力,在整个东北三省中优中选优。
在资金筹措方面,除银行贷款以外,企业自筹,引进外资等多种渠以外,国家还将对项目建设进行贴息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向国内各大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2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这笔资金将被主要用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等项目,其中,国家开发银行重点支持的项目有长春一汽集团、吉林省公路网、沈阳桃仙机场、沈阳机床、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大连造船厂、大连重工、哈尔滨九城市电网建设、绥中电厂等。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连市,以17个项目排在东北各城市之首。包括大连石化公司的“加工进口含硫原油技改项目”以及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等。
沈阳市获批的项目有9个,总投资额不过10个多亿,而大连石化的一个项目就达到了90多个亿。
官员的兴奋点
作为继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开发战略之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步棋,国家提出振兴东北,必然带来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许多东北官员的兴奋点也正在于此。然而,优惠的政策倾斜、大量的资金投入就一定能保证东北的振兴吗?
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前些年在“慕马”当政时期,沈阳市政建设也搞得轰轰烈烈,当时的领导很以为荣,外界评价也不错,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沈阳大二环建设,投资几十个亿,却没有多少车在上边跑,每年亏损上亿元。还有投资几十个亿修建的中国最大的浑南市场,开业典礼一结束,市场就黄了,偌大的市场,门可罗雀。如今市场大门锁头锈迹斑斑,大市场广场成了练车场。几十亿就这样打“水漂”了。
吉林省“一号”工程“大液晶”项目,投资30亿元,当初被政府誉为填补国内空白之项目,大有一跃进入世界500强之势,本以为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对产业估计不足,加之产品定位有问题,企业刚建完,即陷入困境。吉化公司花几十亿元建成的阿尔法—高碳醇装置等项目,有的是亚洲空白项目,可项目建成后产品没销路,没干多久就停了,造成吉化公司巨额亏损,4万职工被迫下岗。
黑龙江的“子午胎”项目,建成后每年亏损3亿元,去年银行停止贷款,企业陷入困境,最后政府拿出数亿元解决企业各种欠债。辽宁轮胎厂,从1997年开始,历时四年,投资5亿元建成的载重子午胎项目,还没怎么运行就陷入困境。
类似项目往往是拍脑门的“长官项目”。这样的项目大多有很浓的政府干预色彩,项目由政府官员拍板,然后再动员银行贷款。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政府挖坑,银行栽树”。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为例,据了解,辽宁省工行不良贷款有70%以上来自于国有企业,而且多数是搞技术改造时形成的。
新项目的争议
从历史上看,过去几届政府都十分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早在1986年,国家就把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试点城市,国家连续多年投入巨资对沈阳的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设备更新等,但这种“输血”和“供氧”并没能达到企业振兴的目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吕薇分析,从项目的选择上看,事实上是把中央企业的全国布局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了。一些酝酿很久、也符合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项目,如造船、石化、钢铁等重要领域的项目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
此前,对东北是否应上大批新项目一直存在着争议。因为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全国新建、改建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有57个落户在东北三省。这些项目对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也因历史原因背负了不良贷款的包袱。吕薇认为,无论在东北还是其他地域,项目是否有前景,关键看项目的来源是市场选择还是地方政府要来的,项目主体是不是市场竞争主体。如果根据市场竞争需求选择项目,企业一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过去由政府运作而非通过市场选择的项目,往往造成“项目建成之日就是停产之时”,继而是企业巨亏,职工下岗。在东北,能举出许多这样令人扼腕的案例。如吉林省的“一号工程”“大液晶项目”,投资30亿元,建成后才发现市场需求不足,企业陷入困境;吉化公司的阿尔法-高碳醇项目,也是投资数十亿元,刚开始运转就行将就木;还有被誉为我国轮胎行业摇篮的黑龙江省桦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午胎项目”,建成后成了每年吞噬成百上千万元资金的技改黑洞。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罗仲伟认为:“仅靠一定的增量,能使企业暂时摆脱债务负担,但如不解决根本的机制问题,当‘再投入’效益发挥完毕后,企业又会重陷以前的困境中去。
对于此次“振兴东北”的具体做法,一些专家存在一定的顾虑,顾虑集中在担心对东北的再次投入会形成新的不良资产,果真如此,银行改制上市都可能会受到牵连。
据有关人士在一次会议上透露,东北地区的不良资产率已达37%左右,而且在全国的不良资产总额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释放积极性
温总理的讲话很清楚地传达了一个信息:振兴东北主要靠东北自身的“体制与机制创新”,也就是说,不计成本“大投入大会战”的方式将不适应“振兴东北战略”。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振兴东北战略,将摆脱“给项目给资金”的传统路数,走出一条“给机制”的新路子。
在首批一百个项目的名单中,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所申报的38万吨年改造到60万吨年的乙烯项目及其配套装置,榜上有名。
同样是上项目,1994年开工建设的阿尔法高碳纯装置项目在吉林石化分公司的不少干部职工的记忆中,还不曾遗忘,1997年吉林石化分公司的前身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投资三十三亿元,建成投产了阿尔法高碳纯装置项目,但运行一段时间就停产了
除了三十多亿元的投资无法见效以外,每年设备的维护费用也是企业一笔不小的负担。 一年的维护费用大约在500万到600万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谈到:80年代、包括90年代,中央、国务院采取各种办法来支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观念上、体制机制上的落后,国家给了项目,给了资金投入,但是经过一个周期之后,相当一部分变成了不良债务。那时候投资设立的企业,后来就变成了一个要脱困的企业。这个我想就是由于体制、机制上的转换慢了一步,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连环套的局面。
吉林省省长洪虎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谈到: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把它当做惟一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办法,国家的支持是前提,是一种引导,最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创业,自力更生。如果说机制、体制问题不解决,仅仅是上一些项目,那么我认为将来可能造成一个规模更庞大的老工业基地。所以老工业基地振兴核心的问题,是要把“老”字换成一个“新”字,就是机制新、体制新,然后是产业的结构新。(来源于《中国改革》杂志)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