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式坦克是在59式坦克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的中型坦克,1963年下达战技指标,1964年完成设计,1965年生产出样车,1974年设计定型。
车上安装了100mm滑膛炮、426kW(580马力)发动机、双向稳定器及红外夜视夜瞄装置等。该坦克在火力和机动性以及夜间作战性能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所提高。
结构特点
一、总体布置 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与5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同。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的右侧。 车内携带炮弹44发,2个弹架油箱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装弹12发,左侧装甲板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固定4发,炮塔右壁固定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 安全门设在驾驶椅后侧。
二、武器系统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0mm滑膛炮,身管长5450mm,身管中段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脱壳穿速为1490m/s,火炮最大射速为7发/min。 辅助武器有1挺在炮塔顶部安装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在驾驶员右前方安装的7.62mm前机枪。 该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炮长夜间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指挥镜和1969年式100mm滑膛坦克炮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范围为300~5000m,测距精度±10m,重复频率7次/min。炮长夜间瞄准镜为主动红外式,放大倍率为7×,视界为6°,视距(发现目标)800m,红外灯功率为500W。车长昼夜观察镜放大倍率昼间为5×,夜间为6×,视界昼间为12°,夜间为8°,夜间视距400m,红外灯功率为200W。其他观瞄装置与59式中型坦克相同。 该坦克安装了双向稳定器,稳定精度高低向±1密位,水平向±3密位,瞄准速度高低向0.07~4.5°/s,水平向0.09~15°/s。
三、推进系统 该坦克采用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426kW(58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最大扭矩2453±98N·m,最大扭矩转速1300~1400r/min,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r/min。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175g/马力·h),机油消耗量不大于8.16g/kW·h(6g/马力·h),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带式散热器,燃料系统采用弹架油箱,总容量为935L。 传动装置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装置,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板,每侧91块。
四、防护系统 该坦克的装甲防护与59式相同,采用均质钢装甲,铸造炮塔,车内携带半自动型灭火瓶3个,手提灭火器1个,车上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 该坦克的通信设备包括1部A-220A型电台和1套A-221A型车内通话器,车内装有1台6kW的GFT 6000型硅整流发电机。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在该坦克底盘基础上先后发展了69-Ⅱ式主战坦克、69-ⅡB式指挥坦克、69-ⅡC式指挥坦克、69-ⅡC1式指挥坦克以及69-3(79式)主战坦克和65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1.69-Ⅱ主战坦克 该坦克是在6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981年完成设计,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 该坦克的主要改进项目有安装了100mm线膛炮,配备有钨头穿甲弹、破甲弹、榴弹,所用炮弹与苏联T-55坦克炮弹通用;安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行星侧减速器;液压助力的主离合器操纵和转向操纵装置;自动灭火系统;集体和个体相结合的三防装置;热烟幕施放装置;889型电台;橡胶侧屏蔽裙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摩托小时计、快速开启的安全门等。 后期生产的69-Ⅱ主战坦克还有一些新的改进,包括激光测距与瞄准镜二合一的新型瞄准镜,在炮塔两侧前部安装了抛射式烟幕发射器,在炮塔的外部周围有栅栏式屏蔽。 该坦克所装的激光测距仪的性能与69式坦克相同,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的弹道解算器解算距离范围为300~3000m(机枪弹为300~800m),解算弹种为穿甲弹和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榴弹和并列机枪弹的解算精度为不大于0.05密位,解算时间不大于1s。带步进电机的坦克炮瞄准镜倍率为3.5×/7×、视界相应为18°/9°、装表方式为自动和手动,自动装表精度不大于0.2密位。 该坦克的变速箱上装有液压助力泵和AK-150空气压缩机,风扇传动作了调整,提高了冷却风扇的转速。主离合器和转向机增加了摩擦片,侧减速器采行星式传动。 该坦克热烟幕装置的有效遮蔽长度为200m,烟幕持续时间为2~4min,施放装置连续工作时间为10min,燃油平均消耗量为10L/min。 该坦克的三防装置以自动控制密闭的战斗乘员舱和过滤通风建立超压的集体防护为主,以乘员个人防护器材为辆。该坦克两侧装有8mm厚夹布橡胶板的屏蔽裙板。 该坦克自动灭火器灭火方式为全自动和半自动,感受火警时间为3~5s,灭火瓶数量3个,灭火时间使用1瓶为10~15s,使用3瓶为30~35s。
2.69-ⅡB指挥坦克 该坦克是在69-Ⅱ主战坦克基础上研制而成的,1982年设计,当年投产,用于外贸。该坦克装有2部电台(889型电台和892型电台各1部),炮塔外设有双天线,一根是2.8m(2节)杆状天线,另一根为4m(4节)杆状天线。在车尾外部装备了由汽油发电机组、换能器和延伸电缆组成的辅助电源。该坦克不仅可在行进间用于联络指挥作战,还可在隐蔽情况下利用汽油发电机组和延伸电缆在地面进行作战指挥。由于增装1部电台,炮塔内的炮弹减少2发,炮塔后部可增装桅杆天线1根。其余技术装备和作战性能与69-Ⅱ主战坦克相同。 汽油发电机组由2.2kW(3马力)的单缸汽油机和1kW单相自激交流发电机组成。换能器由变压器和单相桥式全波整流器等组成;可将汽油机发电机组发出的230V、50Hz的单相交流电经变压整流后供车上电台或蓄电池用。 为避免2部电台共车工作时互相干扰,设置了滤波装置。
3.69-ⅡC指挥坦克 该坦克是在69-ⅡB指挥坦克基础上将892型电台更换为889型电台,即装有2部889型电台,炮塔外设双天线,2根天线均为2.8m(3节)杆状天线,其余性能和69-ⅡB式指挥坦克相同。该坦克于1982年设计,当年投产,用于外贸。
4.69-ⅡC1指挥坦克 该坦克是在69-ⅡC式指挥坦克基础上采用天线共用器,将2根天线合并为1根3.3m(2节)宽带天线,由2部889型电台共用1根天线。 该坦克1983年设计,当年投产,用于外贸。 该坦克的其余技术装备和作战性能与69-Ⅱ式主战坦克相同。
5.69-3(79式)主战坦克 该坦克是在59-Ⅱ中型坦克和69-Ⅱ主战坦克基础上于1982年发展的一种新型主战坦克。它装有带热护套的105mm线膛炮、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二代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及VRC-8000型电台和VIC-1型车内通话器。底盘部分的性能和结构与69-Ⅱ主战坦克相当。 该坦克后来有所发展,火控系统增装了热像仪,炮控系统采用了电液复合式双向稳定器,还增装了车长超越射击装置。在炮塔前部两侧焊装了烟幕弹发射器支架,在炮塔周围增装了栅栏式屏蔽。
6.653中型坦克抢救车 该抢救车是69-Ⅱ主战坦克的变型车,由69-Ⅱ主战坦克去掉炮塔,在底盘上安装绞盘、液压起吊架和驻锄等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失去自行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牵引后送及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必要时也可为主战坦克构筑掩体与开辟道路。1982年开始生产,1983年通过技术鉴定,产品代号为WZ653,通常称为653中型坦克抢救车。该车机动性好,具有较高的装甲防护、抢救与拖救作业效能,适宜于在野外条件下使用,车上配有照明装置和驾驶员夜视仪,能在夜间作业。 车首为操纵舱,驾驶员位于车首左侧,绞盘安装在车体中部,绞盘纲丝绳经车体首上装甲板,向前伸出车外,以实施拖救作业。动力-传动装置仍位于车体后部,与基型车69-Ⅱ主战坦克布置相同。驻锄安装在车首,由液压装置操纵起落,拖救时起支撑作用,最大支撑力687kN(70000kgf);修整地形及构筑掩体时起推土铲作用,最大铲土深度不小于200mm。车尾焊有刚性牵引钩,刚性牵引架平时固定在操纵舱的左侧装甲板外边。刚性牵引装置用于对失去操纵能力的坦克进行刚性牵引。起吊装置安装于车体上部,由液压系统控制,吊臂有2节,可以伸缩和作360°旋转,标定起吊重量为10t。 车尾外部装有1挺12.7mm高射机枪,可用以对付低空敌机和地面目标。 通信系统与69-Ⅱ主战坦克相同,另外配有103m车内外通话导线,拖救时乘员能用车内通话器同外部进行联系。
7. 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在653中型坦克抢救车基础上利用69-3(79式)主战坦克底盘研制而成,改进后的抢救车于1984年正式定型并装备中国部队,其代号为WZ653A,正式名称为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