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记者张晓松)由于国内天然牛黄资源日益稀缺,难以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1972年起陆续批准了3个牛黄代用品,即人工牛黄、培植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
人工牛黄是按照天然牛黄的主要成分——胆红素、胆酸、胆固醇、无机盐等,人工配制的一种牛黄代用品,其制作工艺简单,价格还不到天然牛黄的0.5%,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百姓的用药需求。目前,人工牛黄占据了98%的市场份额,成为天然牛黄的主要替代品。但是,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相比,无论在成分、结构还是药效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价格也相差悬殊。
培植牛黄是用人工方法促使牛体产生的胆结石,类似人工养殖的珍珠。优质的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内在质量完全一致。但是总体来看,培植牛黄质量参差不齐,且难以控制。为此,1990年卫生部曾专门发出通知,规定培植牛黄胆红素含量达到35%以上才可替代天然牛黄入药,胆红素含量在18%到35%之间的不能用于急救药配方,胆红素含量在18%以下的不可入药。此外,由于培植牛黄毕竟还是要在牛体内接种,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形成结石,一块结石只有3到5克,获得优质培植牛黄的成功率较低,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培植牛黄价格接近天然牛黄,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微乎其微。
体外培育牛黄是在工厂化的环境中,模拟牛胆结石的生成原理,人工合成的牛黄代用品。作为一个新产品,体外培育牛黄的药效和品质不久前已得到国家药典委员会证实,认为其完全可与天然牛黄等同使用,且质量可控、安全隐患小。体外培育牛黄的生产周期约为一周,价格是天然牛黄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困扰体外培育牛黄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迄今为止,国内能够生产体外培育牛黄的企业只有一家,年生产能力约在5吨左右。由于是新产品,体外培育牛黄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