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4月1日电(记者黄豁、陈敏、徐旭忠)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三峡库区将形成600多公里长、蓄水量400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库,这将大大促进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船舶数量将迅速增加,排污程度将增大,届时,库区江面变宽,江水变缓,库区的自净能力将大为减弱。因此,有关专家认为,三峡库区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宜早不宜迟”,应加快治理船舶的污染。
三峡库区船舶平均流量10万余艘/年,目前在重庆市境内航行和停泊的各类船舶约有3万艘,其中在重庆登记注册的船舶1万多艘,形成运力约100万吨,客运力约25万客座,船舶运输从业人员10万余人。据环保部门测算,重庆市籍的各类运输船舶每年产生垃圾4.2万吨,粪便700多万吨,生活污水1500多万吨,含油废水100多万吨。这些污水,只有约1%经过处理,99%则是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到长江。
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陈万志说,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镇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影响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治理项目启动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库区普遍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而目前船舶污染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建议国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将船舶污染防治纳入船舶标准化改造的重要内容,强制推行防治措施,确保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工学院教授韦云隆认为,三峡库区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宜早不宜迟”,越早动手实施,解决问题的成本越低。如果到2009年三峡工程蓄水175米水位时再实施防治工作,不仅花的钱更多,而且治理难度大,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更是无法预计。
重庆市环保、海事、港航等部门的专家建议,当前应首先加强三峡库区环境立法与监督。对《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中关于生活污水的界定标准进行修订,应该把船舶厨房、洗浴等方面的生活用水也纳入规范范围。同时,制定专门的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新造船舶必须按环保要求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对现有未采取治污措施的船舶实施限期治理。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拨款在三峡库区建设了三个流动污染源监测站,通过船舶、码头等社会单位的出资组建了一些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零星购置了少量溢油应急设施,但船舶防污基础设施仍极为缺乏,如重庆港仅有的一个由国家投资设立的船舶排污监测站,并设置在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因此,陈万志建议,应加大对船舶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对库区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化学危险品洗舱基地工程和船舶安装一体化治理装置给予资金支持。
韦云隆教授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船舶污染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建设,将船舶污染物防治纳入船舶标准化改造的重要内容。据交通部门的预测,三峡成库后,水流变缓,水质自净能力减弱,如果防护措施不当,船舶造成的污染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特别是挂桨机船和一部分老旧船舶产生的油污染以及船舶产生的生活垃圾,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化学品船和油船对库区水污染的潜在威胁也不容忽视。因此,从保护库区环境的角度,淘汰落后船型,推广技术进步的新船型也十分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