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黄海某海域,一场舰机协同演练正在进行。一架舰载直升机超低空掠过海面,悬停、搜索、超视距引导等高难课目一气呵成。在舰载机准确定位攻击目标后,一枚舰舰导弹雷霆出击,直接命中目标。 驾驶这架舰载机的,是海军功勋飞行员、某舰载机团团长政佃祥。他驾机叱咤海天30年,带领团队着眼军事变革谋打赢,开拓创新求突破,打造出了一批威震海疆的“海空雄鹰”;他带领团队执行重大任务30余次,填补我海军史上10余项空白;他带领团队随我舰艇编队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舰载机的航迹镌刻在了五大洲、三大洋的辽阔海天。 以创新填补反潜训练空白 当今世界军事领域,反潜艇、反导弹、反水雷、反核化、反恐怖袭击被列为“五大难题”,而反潜作战又列“五大难题”之首。因此,反潜作战是舰载机团的重要课目之一。为攻克这一难关,政佃祥在理论上刻苦钻研,发表有关论文10篇,其中一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他将新战法应用于训练,取得了准确发现、判明目标,导弹准确击中目标的好成绩,填补了我军航空反潜史上的一项空白。 夜间着舰是舰载机遂行全天候作战任务的一大难关,也是训练中最容易发生坠机事故的课目。为了啃下夜间着舰这块硬骨头,政佃祥率领攻关小组针对夜间能见度小,高度、速度、位置判断误差大,以及海区气象突变等情况,科学论证,大胆尝试,制定出11种夜间特情处置方案。为了保证首飞万无一失,他多次上舰与技术人员一起,联合解决了舰上雷达、导航和甲板灯光等技术难题。他第一次进行夜间深海超低空飞行,第一次进行夜间平台起降,数百次完成适应性训练,为夜间着舰扫清了障碍。在他的指挥下,夜间着舰训练获得成功。 以胆识挑战飞行极限 30年来,政佃祥以胆识迎接挑战,带领团队在一次次“极限飞行”中练就高超的飞行技艺。 一年夏天,我国在南太平洋某海域进行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政佃祥和机组人员执行打捞数据舱任务。他们深知,数据舱是导弹飞行的“黑匣子”,如果不及时打捞,就会自动沉入海底或被外国人抢捞,损失将无法估计。 就在政佃祥从千里之外驾机飞往数据舱降落区时,航路前方突然出现浓积云,且夹杂着零星小雨。穿云易遭雷击,绕云耽误时间。此刻,政佃祥果断推杆,直升机以大角度向海面俯冲而下,50米,30米,15米……机组人员无不倒抽一口凉气,因为他们知道在海上超低空飞行是一种生理极限。然而,政佃祥凭着多年的飞行经验,努力分配注意力,保持飞行诸元,控制飞行状态,飞机贴着海面疾驰而过。到达指定海域后,政佃祥一个低空悬停,将直升机稳稳地“挂”在数据舱上空。起吊,回收,整个打捞过程仅用了3分28秒,顺利完成任务。 以使命催生“智能鹰群” 孤鹰不成行,群鹰越千仞。在政佃祥看来,一个飞行团,只有团长飞得好不行,必须有一支过硬的飞行员队伍;只重视飞行员队伍还不行,必须使机务保障、装备维护样样过硬。为此,全团上下开展了“建学习型团队,打造智能鹰群”活动。他们采取理论学习、方案制定与答辩、图上推演、网上对抗等形式,学习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高科技知识,刻苦钻研高技术,努力培养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过去,团队培养一名成熟的飞行员至少需要14年时间。为改变这一现状,政佃祥带领飞行教员和技术骨干,向传统的飞行员培训机制挑战。他们打破常规,对新飞行员实施“战训分层”、“指标训练”。每一个基础课目,政佃祥和飞行教练员们同上蓝天,将心得和经验一点一滴教给新飞行员。如今,全团实现了新飞行员1年内飞行改装完毕,4年内进入技术成熟期,使一批批优秀飞行员脱颖而出。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