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兴入狱后才明白,其实当初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 阿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 窗外的世界很美,对阿生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 | 3月15日晚,云南大学“2·23”血案嫌疑人马加爵落网,当晚其父亲得知消息后告诉记者,他迫切想见到儿子,就只想问他一句话:“儿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止马父要这么问,如果社会只关心重案犯的罪行,而忽视了他们犯罪的原因,惩治他们和预防同类犯罪的发生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项调查表明,当今中国相当部分人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则有“在沉默中爆发”的危险。对马加爵案,有专家称其行为源于自卑情结(来自农村);也有人称马在作案前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其实此等种种都是我们社会急剧转型中出现的问题,马案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为揭开这群长期沉默的暴力犯的心理世界,日前,记者来到广东省高明监狱,与最典型的暴力杀人犯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分析他们的生活际遇和犯罪行为之间的种种依存轨迹,并邀请心理学家和社会学专家,剖析这些人案例背后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案例一:听信谣言错杀人
化名:阿国籍贯:惠阳年龄:25岁
案情大略:5年前,阿国与叔叔所包“二奶”发生矛盾,更听信谣言该女子要霸占其家产,于是打算邀人前去教训她,在混乱中阿国用菜刀将该女子砍死。
判决结果:故意杀人,死缓改无期。
阿国是家里的老幺,他自幼跟随外婆长大,6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小时候阿国常被两个哥哥欺负,他从小便下决心要争气,决不让哥哥们看不起。15岁阿国去深圳的一家工厂打工,很快就当上分公司的副总经理。但不久因工厂管理的事被总经理骂了一通,阿国一气之下辞了工。
一年后,阿国才在惠阳另一家工厂找到一份保安工作。这时,阿国兄弟仨已经分家,两老由阿国奉养,家庭和生活的担子一下子沉重起来。阿国在香港的叔叔表示愿意先出钱在市场买一栋楼给阿国做生意。就在生意开张的当口,阿国的叔叔却突然把楼收了回去。有人告诉他,是叔叔在家乡包养的“二奶”要拿那栋楼开工厂。阿国被激怒了,于是便出现一开头的一幕。
案例分析:阿国自幼跟外婆长大,6岁才回到父母身边。这类人自小受到溺爱,养成了偏执型的人格特点,过度敏感,思想、行动固执死板,坚持毫无根据的怀疑。回到父母身边后,受到两个哥哥的欺负冷落,更加强化了他的偏执型人格特点。这类人碰到挫折,由于他执着的性格,易走极端。
案例二:与女友分手酿惨案
化名:阿兴籍贯:廉江年龄:25岁
案情大略:1年多前,阿兴提出与女朋友分手,女朋友不肯,喝醉了的阿兴与女朋友发生争执,双方都亮出了刀子,最后阿兴夺过菜刀将女朋友乱刀砍死。
判决结果:故意杀人,死缓
阿兴出生在农村一个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共6人。母亲患上了心脏病、一个姐姐下半身瘫痪。19岁的阿兴在顺德叔伯的一家绒布厂干活,不久当上了部门主管。2年后,为了竞争,阿兴被派到对手企业“偷”配方,然而当阿兴“成功”回来却被工厂解雇,而其他绒布厂也不敢聘用他。阿兴从此一蹶不振。在这段时间,他在酒吧认识了女朋友。交往3个月后,为了能够重返绒布行业,阿兴决定和女朋友分手,但他女朋友死活不肯,便出现了如前所述的杀人案。
案例分析:阿兴因假应聘窃配方丢失工作,遭受重大挫折。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挫折本身并不具有致罪性,但可能产生三种不良的反应方式导致犯罪:一是攻击性反应,用行动和言语把愤怒和不满指向他人;二是倒退性反应,因不适应现时的生活环境,为满足需要而重复以前成功的行为;三是固执反应,当需要满足受挫时,因找不到适当的反应方式而退化到儿童时期的幼稚、本能反应。
阿兴面对重大挫折,所采取的反应方式兼有上述第一及第二种反应方式的特点,他一方面幻想重复以前他曾成功的行业,不愿接受环境改变的现实;另一方面,他采取了攻击性的反应,在他与女朋友的关系中找到了宣泄愤怒和不满的渠道。
案例三:被泼硫酸报复杀人
化名:阿生籍贯:重庆年龄:38岁
案情大略:5年前,阿生在深圳打工时与乡里仇家相逢,被对方泼他硫酸并扬言要干掉他,阿生于是伺机在对方落单时挥拳将其击晕,再将之扼喉致死。
判决结果:故意杀人,无期
阿生未满7岁父母就去世了,于是他只读到小学3年级就退了学,跟着5个哥哥在社会上混。19岁进入一家国营硫磺厂当工人,29岁下岗。下岗后,阿生到深圳“闯荡”,不断跳槽。
这时,与阿生“有仇”的一个同乡也到了深圳,还找人向他泼硫酸,摩擦不断升级。1998年5月的一个夜晚,阿生意外地遇到该名老乡,见对方是单身一人,被报仇冲昏了头脑的阿生冲上去,发生了杀人的一幕。
案例分析:阿生杀人受复仇心理驱使,作为一个外来农民工,面临仇人的侵害,不知道如何采取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生命。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下,干出了以暴抗暴的愚蠢行为。
心理专家把脉犯罪心理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心理咨询中心辅导老师,心理学学者古南永
每一种犯罪背后都有它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
总的来说,犯罪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源:一是社会转型,规范真空;二是变迁频繁的生活,及由此产生的挑战和压力;三是无形的社会氛围,如外地人初到异地会感受到不亲切和冷漠;四是个人的心理素质,如心理素质好的人会用其他方法合理化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心理素质欠缺的人,就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处理。
面对问题拿出三个应对策略
古南永认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应给自己“一个底线”、“一个出口”、“一点容量”,这样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心理危机时,就可以更主动地化解由此爆发的不良后果。
一个底线:不伤害(自己或别人)
合理的危机应对策略,体现在一个心理底线上。同时,要积极面对危机,丰富自己的修养,在遇到迷惑或产生冲动时,用良好的修养来制衡心中难以把握的念头。
一个出口:给自己的心里至少一个出口,不要把问题积压到不可缓解的地步。
一点容量:每个人的心理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人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修养内涵,用文明的方式来平衡、充实自己,多些交往倾谈,这样的人才会有活力。
锦囊:每一个人都不妨记住一两个在关键时刻可以求助的人,在突发危机出现时,可以马上向他求助。
劝喻:在社会上处于强势地位的人,应给困难人群多一点帮助,加强沟通,互相适应,或许人际关系就会好一点。同时,人们要努力把握自己,努力去相互关怀和鼓励。
中山大学法学院刑法和犯罪学学者杨方泉博士
犯罪学认为,任何犯罪的发生都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
一是人类学因素:包括罪犯的生理状况(如脑异常、感觉能力异常等)、心理状况(如智力及道德情感异常等)、罪犯的个人状况(如种族、年龄、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教育训练等);
二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状况、四季和农民状况等;
三是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密集、移民情况、公共舆论、习俗和宗教、家庭状况、教育制度、一般立法情况、民事和刑事法律制度等。就杀人罪而言,偶然杀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周围环境的结果,而连环杀人则更倾向于由于行为人的无道德感和因生理变态导致的精神病理学状况而产生。
综合以上三个案例,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犯罪者都是出身农村而又外出打工,而外来农民工的犯罪许多都是其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