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点击
新闻案例
“人尸展览”潜入北京
剥去皮肤的人体、剖开的人体器官——一场名为“人体世界”的展览正在北京静悄悄地布展,并将于今日开幕。
这次名为“人体世界”的科普展品都是塑化人体标本。参观者可以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看到被剥去皮肤的人体肌肉标本,被解剖以及被切割的人体结构,看到各种正常和病变的器官,还有胚胎发育和青春期发育标本。如果参观者愿意,甚至可以用手去触摸部分标本。
分尸之后何谈艺术
这种展览有意义吗?能引起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了解自己的结构?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好奇?我觉得心里堵得慌。这也叫“艺术”?如果是的话,那人们真的要脱光衣服走进树林,重新做原始人去了。简直是对艺术的践踏。充其量不就是个人体标本展吗?还是分尸之后的。
冉福
善待尸体是基本道德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应该体现在:对于一个人,一个生命的完结应该引起心中或多或少的悲痛或遗憾或失落。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是有点感觉的。死者的尸体应该得到善待,不是封建,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至少不能把尸体拿来当所谓的“艺术品”,做什么“展览”,而其背后却是一些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章文
观点交锋
了解自己,从“人尸”开始
科技发展到今天,上太空、探测火星都是发生在“眼下”的事,可是人类对自身的事情,其实是知之甚少的,至少多数人如此。所以,“人尸展览,潜入北京”,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直观地了解自己。
相关报道称:“如果参观者愿意,甚至可以用手去触摸部分标本”,这与以往生硬的“禁止触摸展品”这一组织方的习惯规定和参观者的定式思维有很大的不同,所表现的宽容度与亲和力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同时,为缓解参观者的恐惧心理,设计者的“篮球运动员”、“奔跑者”、“下棋者”等构思造型,也是该展览一个醒目的细节,同样难能可贵。来自多侧面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张扬,既是本次“人尸展览”与众不同之所在,也是近年社会文化生活日益进步的彰显。侯俊华
医学的“理性”不宜公开展示
谁都知道,医学家解剖尸体,是为了让更多活着的人活得更好。但是,大多数普通人又不愿意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死后成为解剖对象。解剖尸体,对于医学来说,是在从事科学活动;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人死了,“入土为安”是对死者最大的敬重。这正是科学理性与伦理情感难以相融的差别之所在。退一步讲,就算人们尊重医学家对尸体的解剖,可这样的事,也只能是专业人士关起门来小范围操作,而总不能搬到大街上,任人参观吧?如今将要举办的“人尸展览”,把所有的人体器官,皮肉筋骨来个公开展示,那不就是要上演一幕类似“公开解剖”的闹剧吗?这对社会大众普遍的伦理情感来说,我以为是很不尊重的。
主办者打出科普的旗号,其实是很荒唐的。从道理上说,科普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并不是所有的“科”都是可以“普”上一番的。让人们接受科普内容,首先要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接受心理,而不能仅从专业人士的视角出发。否则,展出不仅收不到科普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为观众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马龙生
旁征博引
尸体和标本是两个不同概念
尸体和标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尸体是有身份和个性特征的,能够腐败,在法律意义上不能使用,也不能作为商品出卖;而人体标本是没有身份和个性特征的,经过生物塑化的产品能够保存几百年不变,而且作为标本,它也可以当作商品进行买卖。在通常意义上,标本是没有种族、民族的区分的,也没有个性,一具标本,已经完全没有了它的社会痕迹,它只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人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创造性和标本揭示的科学意义。尸体展览传达了科学启蒙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一位医生说,如果不是挣脱了中世纪宗教教条的束缚,就不会产生解剖学。钊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