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戏剧性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同,经历了太多仇怨的两位老人,已不可能存在双赢,要么是两人黯然,要么一方功成
暗杀亚辛后,沙龙又吐惊人之语:“不对阿拉法特动手的承诺已经失效。”面临威胁,阿拉法特表示:“我们是高山,绝不会被狂风撼动。”但毫无疑问,随着巴以局势的紧绷,两位老人间的决斗已进入最终阶段,前景诡谲莫测。
“以色列的恺撒”vs“不败的阿拉伯将军”
身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袖的沙龙和阿拉法特,他们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部巴以恩仇和斗争史。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阿拉法特在开罗成为一学生领袖,慷慨激昂组织反以斗争。从行伍中崛起的沙龙,则于1953年创建并领导了臭名昭著的101特别分队,以恐怖对恐怖。
1959年,阿拉法特建立巴解组织法塔赫,指挥对以色列的“革命恐怖袭击”;沙龙则从伞兵旅长升为坦克师长,在“六日战争”中挥师攻入西奈半岛,建立赫赫战功。
“以色列的恺撒”沙龙总是追击者,屡战屡胜;“不败的阿拉伯将军”阿拉法特总是不断后退,愈挫愈勇。
“六日战争”结束后,沙龙周游世界,在非洲后方堵截巴武装的支持;阿拉法特则化装成医生或牧民,潜回约旦河西岸,继续组建武装部队。
在殊死的搏斗中,两人名声鹊起,也奠定了以后政治基础。阿拉法特成为巴人当之无愧的领袖,其麾下有万千将士;沙龙则以战功创建利库德,并最终成功登顶为总理。
沙龙似乎总是毛躁的,有着军人的无情和果决。70年代,沙龙率军开进加沙,矛头直指藏在那里的阿拉法特。沙龙说,他“怀着内心深处的满足”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阿拉法特则有一个革命者的自信和坚韧。1982年,黎巴嫩战争,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率数万以色列大军兵临贝鲁特城下,阿拉法特被迫登上一艘希腊舰船,漂向新的流亡之所。十年后,他却成功返回巴勒斯坦,与拉宾开启“勇敢者”和平并荣膺诺贝尔和平奖。
但因为黎巴嫩的大屠杀事件,被称为“屠夫”的沙龙千夫所指,被迫辞职。阿拉法特则至今骄傲地说他是“唯一没有战败过的阿拉伯将军”,并嘲讽说“您给我找一个说以色列赢了贝鲁特战役的人来看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恩仇
在沙龙最新的自传《一个战士》中,这位“铁血将军”说:他有很多阿拉伯朋友,他也敬佩他们的战斗精神。
阿拉法特则表示,他有许多犹太人知己,他曾同拉宾、佩雷斯惺惺相惜。
如果是在和平岁月,以两人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也许可能成为朋友。但残酷的民族斗争、战场厮杀,以及针锋相对的民族利益,却将两人隔绝成永恒仇敌。
说起来,沙龙和阿拉法特两人年龄相仿,阿翁生于1929年,现年75岁;沙龙则长他一岁,生于76岁。
但半个多世纪的斗争生涯,两个老对手仅有一面之缘。
那是1998年10月,在美国协调下,担任以外长的沙龙勉强见了阿拉法特。这是一场两人“旁顾左右而言他”的会谈:沙龙谈他在以色列南部农场的生活,阿拉法特谈他在科威特兴修公路和桥梁的历史。沙龙仍拒绝与阿拉法特握手。
细究起来,两人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成功,都还要“感谢”对方的暴力手段,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00年,沙龙闯入圣殿山,在这个“推土机”的巧妙公关下,阿拉法特一步步陷入困境,并最终被以色列军队围困在拉姆安拉的官邸。三年来,阿拉法特就一直生活在这片废墟中!
但物极必反,以色列军队在官邸内的大打出手,也激起了巴勒斯坦民众和世界的愤怒,使阿拉法特获得了他本已失去的支持。
不存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早在奥斯陆协议时,面对荣归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鹰派代表人物的沙龙就曾咬牙切齿说:“1982年要打死阿拉法特只要一扣扳机就行,但是我们当时已经许诺宽容他。今天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打死他。”
1982年沙龙失去了这个“机会”。但20年后他再次发兵围困拉姆安拉,也没有冲动地对阿拉法特下手。他很清楚,阿拉法特身上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含义,他必须等待时机。
三年前,为解除美国的疑虑,沙龙曾向布什承诺:不会对阿拉法特下手。但随着亚辛的被杀,沙龙态度越来越强硬。
鉴于访问美国在即,沙龙决不会在这之前自找麻烦朝阿拉法特下手。但当他从美国回来后呢?僵局似乎还在继续,在中东虎狼之地,任何剑走偏锋也不是不可能,尤其是面对“推土机”的沙龙,在“单边行动”计划付诸实施的关键时刻。亚辛遇害不过是一个开端。(驻耶路撒冷记者刘洪报道)(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