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40周年,然而日前记者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地原子城--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遗址采访时却发现,这里到处枯草遍地,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杂物,羊粪牛屎……眼前的情景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座曾给中国带来辉煌与荣耀的苦。
昔日辉今已不再
抚今追昔,不禁令人想起这座基地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原子城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遗址的俗称,位于青海湖北岸海拔3400多米的金银滩草原。1958年,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在此创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在此基地也相继顺利诞生,再加上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的出炉,该基地一时声名远扬。
1987年,为体现我国全面根本上和彻底销毁武器的一贯主张,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这座核武器研制基地。作为世界第一个退役的核武器基地,它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1993年7月,该基地经过环境治理并通过国家验收符合国家环保法规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将州府迁入这里并将基地重新命名为“西海镇”,在全世界开创了核武器研制基地化剑为犁的先例。
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两弹元勋”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人住过的将军楼、第一颗原子弹启车的“上星站”……走在基地内,你就会感受到它带给中国的辉煌,带给中国的荣耀。1996年,该基地更是被青海省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目前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却是到处残垣断壁,遍地牛屎羊粪,原子城昔日的辉煌已不见任何踪迹。
车间弥漫牛粪味道
在原核武器总装车间,记者看到的是铁门紧锁。好不容易唤来开门人。走进院内,首先看到的是门口的大道旁矗立的一幅大铁皮牌,上面的图案虽已褪色,但仍可以辨认出是提醒女同志工作时不要留长发、穿高跟鞋等内容。院中有一座装有电梯的大楼,墙皮多已坍塌脱落,楼内走廊电梯均被瓦砾杂物遮盖,破烂不堪。
在一个牛粪味呛鼻的吊装车间里,悬在空中的天车的骨架基本完好,很多过去的电器部件和写有“小心触电”字样的警示牌等物口埋没在牛羊粪便中。一些房间内,还散落着过去试验用的玻璃器皿和收藏柜。看门人告诉记者,他们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派来守护厂房的,由于收入较低,为维持生活,只好利用基地内的草场饲养一些牛羊。
保护牌已被人偷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年核基地退役后留下的多数厂房现在都已遭到破坏,或是牛羊满圈,或是破落不堪。在过去的另外一个车间,留下来的部分厂房已经被改建成一座藏式宾馆,而车间前的草场也已经变成了养鹿场。
鹿场工作常学义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很多过去的厂房破坏的程度都比较大,钢窗、铁管一类的东西都被人拿走当废铁卖了,就连文物部门立起的保护牌也被人偷走了。
记者来到当年的爆轰试验场,在整个原子城中只有这里才算得上是一处得到了开发的景点。但在这里,记者看到的也是紧锁的铁门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游人,由于不能进门参观,他们只能好奇地趴在钢墙的观察洞外向里看。
提起原子城惨遭破坏的情景,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一位干部痛心不已。他说,在核基地撤出之后和海北州州府迁来之前,这里一度成为一座无人看守的“空城”,一些牧民、精明的商人和部分工作人员趁机涌入基地,盗拆钢铁、木材、砖瓦等,使原子城遭受了一次惨烈的破坏,车间、厂房变得面目全非。
虽然海北州州府迁来后,原子城的破坏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是由于一些厂房被利用起来建了一些高耗能型的企业,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财力有限和未加强管理,海北州对基地的保护也只流于“铁门挂锁”和管理者“放羊养牛”的形式,使原子城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形成一片荒芜破败、残垣断壁的现状。海北州文化局局长马晏告诉记者,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城镇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发展旅游才是出路
世界上第一个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面临如此令人惋异的局面,已经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青海省政府聘请的旅游专家孙平考察后建议,停止一切破坏现有设施的行为,在原子城遗址不宜搞一些有污染没效益的资源型企业和化工型企业,而应以旅游这个生态型产业为重点,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建筑和一些设施,搜集一些有价值的物品,在每个分基地设一处展厅,部分展示那个时代的工作场景或曾经使用的物品。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州人大副主任才福旦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提案中也提出对原子城加以保护,将其列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了解,目前,才福旦的提案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表示要支持原子城的保护工作,而海北州州府也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加强保护力度。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