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巴格达4月15日电 (记者聂晓阳李骥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战事虽然早已结束,但是战争的火焰并没有随之熄灭,而是一直或明或暗地延续着,甚至出现了死灰复燃的迹象。就在伊拉克的战火硝烟中,坚守在巴格达的几十名中国外交官、记者和商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正义之歌。
中国外交官: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的7名外交官和6名警卫人员来到巴格达已将近两个月了。和常驻其他国家的外交官相比,他们没有风光的头衔,只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复馆小组工作人员”;没有鲜花和宴会,而是每天马不停蹄地在伊拉克临管会、临时政府、友好国家使团以及各界知名人士之间奔走,为维护国家的外交利益穿针引线;没有象样的馆舍,只能在条件简陋的曼苏尔饭店内临时安身。他们深知,当心中只有国家利益这杆秤时,个人得失的天平无足轻重。
11日,在获知有7名中国人被扣押的消息后,复馆小组负责人孙必干大使率先将办公桌搬到饭店的楼道里,以方便随时与其他人员喊话联系。当天,孙大使还通过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发出呼吁,阐明中国政府对伊拉克人民的友好立场。
由于缺乏休息,今年63岁的孙大使一直抱病坚持工作。中国人平安获释后,他不顾紧张劳累引起的剧烈的头痛,立即在临时驻地会见了历险归来的7名同胞,向他们转达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祖国人民的亲切关怀。
孙大使时常勉励中国同志们说:“我们在伊拉克工作,一不能有娇气,二不能讲享受。我们应该做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工作,而且要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只讲奉献,不求回报。”
在孙大使的带领下,复馆小组全体成员为营救被扣押同胞,连续24小时四处奔波,通过多种渠道约见伊拉克各界人士,饭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但他们说,作为在巴格达的中国外交官,无论是大使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对外代表中国形象,对内应为所有中国同胞尽心尽力。
复馆小组工作人员王双信在迎接获释同胞的仪式上不时偷偷看表,直到最后一刻仍在为他们的命运担忧。另一名小组成员卞志强说,中国外交官动用了一切力量,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功实现了被扣押者安全获释,每位工作人员都为此感到欣慰和高兴。
负责保卫复馆小组安全的6名中国武警战士在艰苦危险的工作环境中,昼夜站岗执勤、执行外出保卫任务,恪尽职守,从不叫苦叫累。他们用热血与忠诚,在这片远离祖国亲人的土地上树立起中国军人的丰碑。
他们难以忘怀的是自己的战友、已故中国化学武器专家郁建兴烈士。他受联合国监核会聘请,在伊拉克执行武器核查任务时,于去年3月13日不幸殉职,为世界和平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中国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通令,表彰郁建兴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以实际行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中国记者:爆炸声中坚守岗位
今年春节期间,在巴格达的中国人除了几家中资机构代表和个别务工、经商人员外,就只有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的记者。除夕之夜,亲人的祝福和节日的喜庆离他们非常遥远,听不到贺岁的爆竹,只有窗外只传来零星的枪声做伴。
这样的夜晚,他们能做的只有在忙碌工作的间隙,抽空看一眼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放的春节晚会。大年初一凌晨,每天停电超过16小时的巴格达再次陷入黑暗,他们只好启用自备发电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听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歌,不禁泪流满面,在充满动荡和战乱的异国他乡,格外希望重温往日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片刻的思乡之情很快便被频繁传来的暴力袭击消息冲得烟消云散。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促使他们立即打开电脑,在第一时间为仍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国内读者发回详尽而准确的报道。爆炸、枪击、死亡……这一连串词汇令他们无心为自己张罗一顿年夜饭,却让他们时刻牢记: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新闻战场上,时刻以笔为枪,坚守中国记者的阵地。
3月2日,首都巴格达和卡尔巴拉相继发生12起爆炸事件,其中包括4次自杀式袭击,伤亡惨重。摄影记者黄敬文当时正在人员聚集、极其危险的巴格达卡兹米亚清真寺采访,距离爆炸点只有不到200米。
当周围人群四散惊逃时,黄敬文不但没有向外跑,反而拿起相机尽量接近爆炸中心,拍摄下一组独家照片,并先于其他国外媒体及时发回报道。现场愤怒的伊拉克人随后开始攻击美军军车以及在场的所有外国人,黄敬文在手机信号中断,与分社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冷静脱险。
在查证中国同胞被扣押这一消息的过程中,他们决定派人连夜赶往阿拉伯电视台驻巴格达办事处,联系其在费卢杰的记者。但鉴于战后伊拉克的治安形势,深夜外出连当地人都感觉十分危险。怎么办?在巴格达工作不到1年的文字记者李骥志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中国商人:讲求信誉不言撤离
在日渐恶化的安全局势下,战后重返伊拉克的多家中国公司在加强保安措施的同时,始终考虑的是企业在伊拉克的业务发展,是与伊方人员来之不易的友好合作关系,是如何保持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驻伊拉克代表、绿洲石油公司代总经理秦安江说:中国石油在伊拉克有十分重大的战略利益,绿洲公司今年2月随同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重返伊拉克以来,工作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目前,中国石油界代为培训的首批伊拉克石油技术管理骨干已经抵达中国,第二批和第三批在华培训人员的行程也正在紧张筹划之中。这是战后中伊两国石油界首次实质性的合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秦安江说,7名中国人被扣押事件无疑会给所有在伊中国公司员工带来沉重的心理阴影,但是目前他们仍将留守巴格达,密切关注局势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既不能有麻痹大意,也不必惊慌失措。
总部设在成都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战前与伊方签订了3个大型电站项目的总承包合同,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该公司巴格达先遣小组负责人陈为民说,目前电站项目的工程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按计划,新的发电机组将于6月安装调试完毕,实现发电。
他说,如果此时撤走,将会对公司在伊拉克电力市场的信誉带来严重影响。公司员工目前最焦虑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因为战乱和不安全因素,当地工人的出勤率无法保证,工程进展已明显减慢。
中国机电设备进出口国际公司代表张瑞臣表示,他也不愿意撤离,公司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也非常慎重。去年6月,他们重返伊拉克后,中国员工便以勇敢无畏和讲求信誉的精神赢得伊拉克人的尊重。该公司承建的电站项目正筹备恢复动工,这一项目离不开中国工程师。他说:“我们一走,工程就将重新陷入瘫痪”。
令人难忘的是,当记者试图联系被扣押中国人在伊拉克的老乡时遇到困难,便向在伊经商多年的陈宪忠先生求助。他立即放下自己的生意,陪同四处寻找,并动用各种关系打探同胞下落。他还一再表示,如果需要,自己愿意去和伊武装人员面对面谈判。
7名同胞获救后,陈宪忠立即将他们接到自己经营的饭店中,并准备好一桌丰盛的中式饭菜,他对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同胞们说:“无论你们在国内做什么,在这里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尽一切力量帮助你们是我的义务所在。”(完)(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