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记者 李静/报道
本报吉林市电 2001年11月26日,《与艾滋妇夫面对面》的报道成为省内平面媒体第一篇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报道,记者也因此与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缘,多次参与相关报道。
记者第一次到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访时恰好赶上刘宝贵科长要带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去长春录制一台节目,记者要求随行。
大约中午时分,记者见到了陈岩及前妻还有他们的小女儿。采访中,记者强装镇静,当天记者回到吉林市时已是晚上9点,临下车时,一摸兜,发现只有不到70元钱,记者只留下10元钱打车,其余的钱全部塞给了陈岩一家人。
第一次采访过后,记者和很多第一次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一样,回到家后,将当天穿的衣服连同本人都扔进了浴池。
对艾滋病恐惧的改变得益于刘宝贵科长,刘宝贵在同事的眼中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可他可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坐在一起,吃在一起。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触时间长了,记者也懂得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没有了恐惧,也少了一份顾虑。
宣传跟上去了,老百姓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也正在减弱。记者以前去某个村采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都得在天黑以后村里没有人走动时行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艾滋病有了新的认识,采访也不再像搞“特工”。
陈岩第一次提出要建“自救互助家园”时遭到了村民强烈的反对,甚至引起村民对进村采访的记者的围攻。而现在,村民不仅能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距离接触,甚至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聊天,关心他们。
尽管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但是一切都在向更好、更透明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作为一名记者参与艾滋病报道时最切实的感受。我们应该正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