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毒害婴儿的事件发生之后,我们看到了各方面亡羊补牢的努力。相当一部分伪劣奶粉已找到源头。国家质监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质监部门把城乡接合部、奶粉质量问题反映较多的区域作为重点地区迅速对奶粉市场专项打假。中消协建议正在用奶粉喂养婴幼儿的农村父母到医院给孩子做一次全面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农村家庭的婴儿或许可以免却性命之虞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这些措施是经济上的救助、行政措施上的完善,还是道义上的支持,我都觉得这是在补课。劣质奶粉绝不仅仅是个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劣质奶粉的危害地发生在农村?
不用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农民负担、农村公共卫生现状之类的数字,仅仅注意一下合格奶粉成本价与劣质奶粉市场售价之间的差距,就能发现问题所在。阜阳事件中查到的劣质奶粉一般在10元左右,而按权威人士的说法,合格的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最低也要20元左右。换句话说,10元左右的奶粉必是伪劣产品无疑。但是,为什么阜阳农民要买这样的奶粉喂养婴儿?他们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他们不想买更高档的奶粉吗?阜阳事件曝光后,中消协提醒农民朋友购买婴幼儿奶粉不要一味图便宜,要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品牌产品。这种道理其实并不是农民不懂,而是太奢侈了。
低端市场集中在农村,农民消费品普遍低档,不仅使农村成了假冒伪劣的重灾区,也表明农民整体经济水平的低下。对劣质奶粉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记者到阜阳某个村庄时正好赶上村里发粮食直接补贴,一亩地5元的补贴,农民们个个感激异常,一个劲儿说党的政策好。试想,一个农民要给婴儿买一袋劣质奶粉,就得花费两亩地的粮食补贴,一个农户又有多少亩地,他们能领到多少补贴?因为种田效益不好,青壮年农民不少过年后就外出打工去了,把嗷嗷待哺的婴儿丢给老人看养。并不是老人舍不得为孙子一辈的婴儿花钱,而是婴儿的父母本身就没有挣到多少钱。这从一个角度提醒我们,“打工经济”其实并未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增收路子依然狭窄。
对于劣质奶粉造成的悲剧,有人责怪农民因无知而酿成大祸。这个说法需要辨析。对这种说法,我以为至少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其一,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恰恰是农民作为“二等公民”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体现;其二,很多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对奶粉袋上的字还是能够认识,但要让他们对伪劣奶粉的品质也能识别,不能不说是苛求。其三,伪劣奶粉在农村市场畅通无阻,只能说明当地政府对农村市场管理缺位。农民也是纳税人,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有义务为农民提供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如果因为政府部门管理缺位而把责任推到受害的农民身上,真是良心何在。当然,这个现实也表明城乡差别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也体现在政府的公共服务上。
农村假冒伪劣横行,劣质奶粉仅属其中之一。《新民周刊》记者在阜阳采访时,一些农民抱怨,销售商信誓旦旦地说塑料大棚的薄膜起码可以保用3个月,可常常是十几天就破碎不堪,损失惊人。至于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其中任何一样都可能让农民倾家荡产,陷入绝境。
任何事情都不会孤立存在。劣质奶粉泛滥农村,农民婴儿饱受危害,再一次向我们发出了必须重视“三农”问题的警告。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