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周里逛欧洲(图)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5月10日14:56 来源:新民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本报记者黄惠 视点导读
今年的“五一”黄金周热热闹闹收了尾。虽然开放欧洲游没有如期实现,但仍然有游客以商务游等“擦边球”的形式过了把瘾。
为了给不久有望游欧洲的游客们打打前站探探路,本报记者与其他17位游客一起,亲历了4月27日至5月5日的英国、荷兰、比利时、法国9日游。
游客导游 一对“欢喜冤家”
早就听说欧洲游很辛苦,赶场子似的;果然,原以为相对轻松的四国游也不轻松:每天早晨7时不到就被电话叫醒,晚上10时、11时睡下不算稀奇。奔波中,游客和导游之间还时不时地夹杂着维权与利益驱动的“暗斗”。大伙都说,以后再来,最好选择自助游。一本《Eurolines》就把走遍欧洲的长途车信息收录全了,还怕啥?
走到哪都是华人餐馆永远的五菜一汤,看的大多是不买门票的“揩油风景”,大家没说什么;布鲁塞尔那家华人开的“XX皇家大酒店”亮出汉语店规:客人洗澡时把水溅在地上要罚款,以每平方米5美元计……大家悄悄议论几句也就算了。当导游极力推荐高额自费项目时,少数人不参加,他们看到了导游拉长的脸,听到了带刺的话。在巴黎指定的香水店购物时,一部分人忘情投入,导游顺带“忘”了时间,毫无兴致的人只好在店门口享受近2个小时的“巴黎日光浴”……
“不是阿拉好说话,只是我们没办法”,团友韦先生叹口气,“出来白相,别跟自己过不去,算了,算了。我们护照还在导游手里呢。”
要说导游耍花招,有点;说他卖力,也一点不假。来回一应手续,连带英语翻译,导游全包了;团里一位小姐进了机场才发现一件行李忘在车上,他陪着打的去追;团里有人生病,他关切地送上自备药品;哪个角度拍照最好、哪个厕所可以免费他都讲得清清楚楚。
导游就是这样,让大伙离不开又不是特别信得过,这种感觉,有点别扭。
注意小节 上海人会更可爱
上海人见识广、精明,可有时会暴露出一些小毛病。出门在外,如果能多注意小节,上海人的形象会更好。
西餐馆里别敬酒在巴黎闹市一家餐馆吃“法国大餐”时,团友们按上海的老习惯一桌桌敬酒。没多久,邻桌老外通过老板来打招呼了:声音轻一点好吗?
守时是美德说来也怪,团里最拖拉的是位时髦小姑娘。整车人伸长脖子等了半个多小时,她才姗姗而至。相反,一对退休的老夫妇每次都很守时,在卢浮宫与大部队“失散”后,两人一路找一路问,竟率先在指定地点守候。
少咋呼少抢座“哎、哎、哎——这里人少,快过来拍照!”“这里位子介空,你们来坐呀!”每当耳边响起这些高八度的招呼声,不用问,准是上海人,而且大多是女性。
珍品是看的不是摸的卢浮宫的法国导游马小姐委婉地和我们说,个别中国游客很好奇,见了有名的雕像、油画忍不住伸手摸摸,“那些东西很珍贵的……”她欲言又止。
祖国强了 老华侨想回家看看
第一次握手,黄华坤先生表情平和,手凉凉的。今年57岁的他,到英国巴斯开中国餐馆已经35年了。他头发齐整,照相时特意拉拉衣角和领口。
导游叶先生介绍,像黄先生这样,全力经营一家小店,其实很不容易。黄先生的广东话我听不懂,我讲普通话他也不明白,沟通只能借助英语。他说,20年前,做中餐馆真的很难,因为华人太少,不成气候。“现在好了,国家进步了,来这里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他微笑时,眸子也生动了几分。
黄先生有两个孙子,一个7岁,一个9岁。每星期天,他都带孙子们去学中文。“将来他们可以到中国去发展啊,机会比这里多!”说到这儿,黄先生会心地笑了。
从满足的笑容里,我读到了黄先生浓浓的乡情。告别时,老先生提出,有机会想看看《新民晚报》,他还补充说,“今年10月我会去北京,到时候,我到上海找你啊!”临别握手,感觉很温暖。
主要景点门票价格
大英博物馆:免费
西敏寺:成人7.5镑,1117岁5镑,学生及60岁以上5镑
卢浮宫镜厅:18岁以下免费,成人7.5欧元,15时半后5.3欧元
卢浮宫国王房间:10岁以下免费,1017岁4欧元,成人11.5欧元
凡尔赛宫:成人7.5欧元,18岁以下免费,15时半后5.3欧元
出行提醒
出发前最好找些材料,比如上网了解一下当地的气温、主要景点、风俗习惯等概况,读一读“过来人”写的游记。不然,连续多日走马观花,加上导游未必讲得深、讲得透,难免看过就忘甚至搞不清哪是哪。
最好有针对地学点外语(特别是英语),哪怕只记几个关键的单词也好。团里一位会讲英语的老先生在飞机上轻松地点到了一小瓶葡萄酒,羡煞旁人。
在飞机上用得着的英语单词有:茶tea、可乐cola、啤酒beer、牛肉beef、蔬菜veg-etable、面条noodle、米饭rice、糖sugar。在商店购物时用得着的有:打折discount,退税taxrefund,免税taxfree,尺寸size,试穿try。
跟旅行社出游欧洲,游客想用人民币在当地兑换货币几乎没有可能。在商店购物用信用卡不仅方便、安全,而且在办理退税时可以免去每笔3.81欧元的手续费;当然,备些零钱不可少,买饮料、付小费、上厕所(一般为每位0.5欧元,约合人民币5元)都用得上。
在英国、法国一般不必花钱买地图,因为它们在公共汽车站、地铁站随处可见;机场、地铁站和宾馆一般都有免费地图和旅游材料供随意取阅。
使用数码相机的游客,夜里充电是每天必做的“功课”。欧洲一般使用两眼圆柱形插座,英国是三眼方头插座,需要自带一个转换插头或到机场购买。
欧洲的很多商店关门早,很少有人愿意在休息天加班,所以常用药品最好带足,否则,极有可能一家通宵药店都找不到。
欧洲宾馆一般不提供牙刷、牙膏、拖鞋和梳子。
旅游花絮
捧着鞋盒交押金
赴欧洲旅游,旅行社最担心的就是游客逾期不归。为预防万一,各旅行社都规定,每人必须缴纳不少于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或现金支票。
记者这次是两人同行,为安全起见,只好把10多万元现金装进皮鞋盒子带到旅行社。工作人员见了丝毫不觉得奇怪,他们说,用大布袋装的、用报纸包的,什么都有。
换汇只能找黄牛
记者从得到签证通过的确切通知到正式出发,其间只隔5天,还包括一个双休日。而签证、户口簿全在旅行社那里,游客想换汇,除非银行有熟人。
“你想换多少?我们这里可以帮你忙的。”旅行社小姐“热心”地电话联络好,一刻钟后,一个中年男子匆匆赶来。他熟练地在计算器上敲出数字,火速交割完毕后离去。
在记者的追问下,旅行社工作人员承认对方是“黄牛”。还笑着说:“阿拉一直找他的,你放心好了。”
巴黎闹市街头的垃圾箱,简单到就是一个厚厚的塑料袋,倒也不怕偷
欧洲风情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去观光。图为比利时大广场一角
摄影黄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