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5月12日电 (记者张琴、徐旭忠) 世界遗产宗旨是建立永久性的有效的保护制度。重庆大足石刻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因“负债3000万元”再度引起社会关注。究其原因,大足县与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对门票收入进行分成,使得申遗时所欠贷款一直未能还清。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兴建介绍,大足石刻申遗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重庆市政府补助1583万元,大足县财政和博物馆自筹1997万元,向农业银行贷款1800万元,每年的利息大概为170万元,后来因为发展需要再次贷款。目前未还贷款、利息和欠款的总额近3000万元。
申遗成功后,大足石刻门票收入以每年30%的增幅上升,2002年达到了2080万元,全年参观游客达到100万人次。大足县财政与博物馆对门票进行分成始于1992年,自2002年起,门票收入分成改为:底数内县财政与博物馆45:55分成,超底数部分县财政与博物馆4:6分成。
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说,大足县年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而从2000多万元大足石刻门票中提成1000多万元是相当可观的,这是大足县不肯放手这个香饽饽的原因。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文物收入只能用于文物保护,然而在很多收益较好的文物单位,收入或多或少被地方财政抽走一部分,例如三峡库区的四大国宝级文物之一的忠县石宝寨也是如此。
然而,大足县却对分成有着自己的理由。大足县向记者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2002年,门票收入3518.33万元。按照分成比例,县财政统筹1157.22万元,并且分别投入用于石刻保护和维修、道路改造、宣传、景区垃圾处理和环境整治、治安管理等,两年间他们共投入1580万元,超出统筹金422.78万元。
大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朝彬说,县里对大足石刻的宣传保护等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政提成的收入也主要由县里统筹用于大足石刻综合保护管理。这样做一是便于利用统筹资金用于大足石刻综合保护和开发,二是因为县里也对大足石刻投入了资金。如果只是依靠有限的县财政拨款来做这些事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也对大足石刻保护没有好处。
王川平说,大足石刻保护和环境整治做得较好,大足县政府的重视和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在申遗时,大足县曾承诺在大足石刻还贷期间不收钱。这种重申报轻持续发展的做法非常短视,而且会给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带来障碍甚至威胁和破坏。
郭兴建说,大足石刻申遗成功后,每年直接用于石刻保护和修复的费用占博物馆收入的50%,目前大概为400多万元。博物馆一直努力在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增大收入来尽快解决还贷问题,按照现在的门票收入情况,预计5年内可以还清贷款。
大足县有关领导介绍,下一步县里可能会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帮助大足石刻尽快还清贷款,如降低县财政从门票收入中分成的比例、开发新景点吸引游客等。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王学辉认为,文物保护是公益事业,政府不能以行政性命令、行政性文件的形式来强制收取回报。
中国世界遗产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说,其他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也存在当地政府从收入中提成的现象,一个县或市毕竟总是摆脱不了自己小地方的经济利益,这种做法的弊端显而易见。如黄山归黄山市管、泰山归泰安市管,可带来的结果就是失控的旅游和过度的开发,损害了对这些人类瑰宝的保护。我们应该更广泛地来看待世界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世界遗产能带动整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不仅仅局限在遗产所在地的圈圈内。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改造周边环境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获得经济收入,世界遗产地给当地带来的声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不可估量。
谢凝高还指出,失控的旅游和过度的开发是破坏中国世界遗产的主要原因,而这又源于至今没有一部专门制订的世界遗产保护法,也没有专门的国家级的部门来主管。世界遗产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保护和利用好它们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后世的人更多的是应该从中吸取一些精神更好地发展经济,而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把祖宗留下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当作“摇钱树”。(完)(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