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正把捐赠的钱入存 |
■儿童村的部分捐款没有收据无从监督■很多捐赠物品锁在仓库里不让孩子用
特派记者董永君记者王慧/文李浩/摄
儿童村的捐款到底有多少,有多少真的给孩子们用了?自从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栏目提出质疑后,本报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到所捐款物的具体数目虽无法确定,但数字绝对惊人,付妈妈却对外界一直说儿童村的生存举步维艰,那捐款哪里去了?昨天,又有多名知情者打来热线向本报披露真相。
岫岩来的不凡女律师
“付广荣这个人深不可测。”一位知情人向记者这样评价“付妈妈”。
一位与其相识的知情人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付广荣的家乡在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她是一位下乡知青,返城后到岫岩某厂工作,后任厂长。企业倒闭后,她到岫岩县司法局宣传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她自己开办了一家法律咨询机构,后不知何故被取消。
据岫岩县司法局的工作人员说,听说付广荣是一名律师,但她没有在岫岩县司法局注册过,她的律师资格是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取得的他们也不清楚。
2000年,付广荣从岫岩来到沈阳成立了“辽宁省法制教育中心”,挂靠在辽宁省政法委下设的一份刊物名下(目前,该刊物已取消)。因为刊物取消,付广荣几经奔走,将法制教育中心挂靠在一个民主党派名下。
随着付广荣的名气越来越高,法制教育中心后来脱离了民主党派而独立,同时她还打出了“辽宁省预防青少年犯罪控制中心”的牌子,并自任为主任。
空手套来“烈属护理院”
在护理院成立初期,付广荣差不多一周到院里一次,平时几乎都在跟各企业拉赞助。可是除了救助物资外,没有人知道赞助款究竟有多少,到底用到了什么地方。
现在仍留在护理院的老人说,迄今为止谁都没拿到付广荣的一分钱。而在高花小学改建成的护理院里,曾经有那样一群为了爱心而努力工作的人们,他们为照顾老人的生活而克服各种困难,即使付广荣没投资过一分钱到护理院,可他们还是艰难地支撑着护理院。
在开完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天,部分老人被送回老家。临走前,发生了一件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一位老人听说要被送走,跟付广荣商量带着一个很便宜的收音机在路上听,没想到付广荣一把夺回。而某企业给“双枪老太婆”王汝贤买了一顶御寒的皮帽,老人临走前也被毫不留情地抢回,这让老人们对付广荣和护理院完全丧失了信心。
业务员拉捐款提成10%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王汝贤老人的孙子,孙先生告诉记者,当初来的人名片上都印着辽宁省法制教育中心,辽宁省预防青少年犯罪控制中心等,一看都是“省里的人”。可王汝贤到了沈阳才知道,护理院的条件太差,家属于是决定把老人接回凤城。
而与之相反的是,在烈属遗孤护理院筹备阶段,付广荣招聘了二十几名业务员,用于对外拉捐款。这些人的工作方式有些像广告公司的业务员,三个人一部电话,轮流打电话和发传真向社会各界请求援助。
这些业务员每拉一笔捐款可以提成10%。从知情人提供的一张提成记录单可以看出,一个业绩好的业务员,最高一次得到的提成款竟为25万之多。25万的十倍就是250多万,而在新闻发布会的当天,与会企业的捐款却只有11.6万元。
没有收据的捐款咋监督
安利公司辽宁分公司对外事务部的书面材料证实,2003年12月15日他们接到儿童村的求助电话后,该公司将举办五周年庆典活动的2万元钱款全部捐献给儿童村的43名儿童,并邀请儿童村的付妈妈参加公司的庆典活动。
此后,付妈妈的故事感动了公司的一些销售代表,活动结束后,销售代表又自发组织给付妈妈捐款捐物,并签订了长期帮扶儿童村的合同。事后,该公司向付妈妈索要捐款2万元的收据,但她却一直以没有收据为由,拒绝给凭证。
2003年7月底,一块月饼卖出天价十万的新闻,曾经轰动沈城。“付妈妈”牌月饼商标将有偿转让的消息,让沈阳鞋业园的董事长汤军满足了自己献爱心的夙愿。
据汤军介绍,当时付妈妈对他说,儿童村的状况十分艰难,想把卖月饼的钱用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费用。在销售月饼的现场,他就将十万元钱以现金的形式交给了付妈妈。但付妈妈只交给他一张以个人名义打的白条。汤先生说,做生意赚点钱很不容易,他也很想知道自己捐的钱究竟用在了什么地方,但这个问题,他却一直不得而知。
一位曾经常在休息日去儿童村做义工的女孩对记者说,她和同学们以前也曾经给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捐过款,每笔捐款都有登记和收据,而她给儿童村捐的200元钱,却一直也没有收到过任何凭据,她也就此事向付妈妈索要过,但总是以会计不在家、收据没有买等理由搪塞。
儿童村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这里有会计、有账本,每笔收入都有收据和存根,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捐款人的监督。但很多捐过款的人都这样问:这种以不开收据和打白条的方式收取的捐款,记进了哪个账本?装进了哪个透明的瓶子?
“英镑缠身”的留学女儿
付妈妈穿的衣服很普通,一点儿也看不出有钱的样子。付妈妈对外界称,自己的女儿正在英国留学,在外面很辛苦,只能靠自己打工赚钱,她这个当妈妈的只顾这些儿童村的孩子的生计了,根本顾不上她。
妈妈的爱心只能留给那些可怜的孩子,怎么会不让人感动。但昨日一位知情者打来热线说,他的同学也在英国留学,与付妈妈的女儿在同一所大学学习。付妈妈的女儿在英国的这所学校也如同她母亲在沈阳一样,很有名气,原因是——有钱。
据这位知情人讲,付妈妈的女儿从来不用出去打工,她的生活衣食无忧,身上穿的都是名牌,那些一起在外面读书的学生知道,她妈妈是开福利院的,很有钱,时间不长就会收到一笔几万英镑的汇款。
昨晚,记者就此事向付广荣求证,电话打通后,付随即挂断,记者再打,付的手机已经关机。
儿童村产权属谁不知晓
付广荣用拉来的赞助在东陵区前进乡盖起了一栋小楼,这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儿童村。付妈妈说的这处将交给下一任村长的房产,产权究竟是谁的,昨天记者采访了相关的房产部门。
沈阳市房产局市场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根据相关规定,房屋的产权应归个人或企业所有,而个人私自盖楼应经过房产部门的批准。但是目前在市房产局并没有儿童村的房产登记。而后,记者又拨通了东陵区房产局产权科的电话,工作人员听了记者的介绍后表示,从来没有为儿童村办理过房屋产权证明。
一位曾经多次采访过爱心妈妈的记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疑问,一直说孩子们生活困难的儿童村,难道还用特地买一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并养一名司机,而这车几乎是付妈妈专用的,这些钱难道不是社会上捐来的?在孩子与个人得失之间,付妈妈选择了什么呢?
义工的爱心变成伤心
今报的报道让很多与儿童村有过接触的人产生共鸣。大学生小张曾经有一段日子经常去儿童村做义工,但目睹着儿童村的变化,她在伤心中慢慢地离它越来越远,看着很多同学还经常去儿童村,她想对她们说几句话,却又无法张开嘴,毕竟,爱心没有错。
据小张介绍,儿童村里捐来的物品各式各样,基本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大到电器,小到书本文具,从吃的到用的,把儿童村的库房堆得满满的。
冬天没有煤了,有人来捐,过年没粮了有人来捐,孩子们的衣物和文具是最多的,她们这些义工也经常给孩子们带去好吃的东西和文具,但却发现这些东西根本到不了孩子的手中。一次她给一个孩子带去一个日记本,让他没事的时候写写日记,下次再来的时候,问孩子日记本的事,却告知被儿童村的老师收上去了。孩子们说,在这里不管收到什么东西,全都被老师统一管理起来,一般不会给他们用的。
在儿童村里,小张看到孩子们经常吃的东西就是酸菜和大米饭,一次她在前楼的库房里看到了许多社会上捐来的旺仔牌雪饼,但问过孩子们才知道,他们没有吃过。
她伤心了,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复杂的眼神,离纯真越来越远的沉默,越来越不怯场的演讲,她不知道这个让孩子们衣食有了着落,却在不知不觉地扭曲着他们思想和内心的村落,该建成什么样子。小张说,虽然她已经远离了这个村庄,但一想起这个村庄里发生的事,她的心依旧会痛。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