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香水,人们马上会想到法国;来到瑞士,游客一定会买一把军刀;而在世界第五大旅游地区——中国,许多人对各种旅游产品,只能想到两个尴尬的词:廉价和劣质。如何振兴中国的旅游商品市场?5月21日,几十名工艺美术大师和景区、企业负责人在无锡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城市,旅游商品所依托的都是当地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但传统文化也可能禁锢了产品的推陈出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张教授指出,目前从事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人员多为工艺美术专业人员,学科背景单一,几乎都是从传统美学的角度设计产品,而很少有旅游、文化、经济等相关专业的人士参与策划,这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多为纯粹的工艺品,无法兼顾纪念、观赏、实用、收藏等多种需求,为市场所冷落。
以人为本、以市场为本,是业内人士为中国旅游产品设计的新定位。考虑到市场因素,旅游产品及其生产开发者,必须走出“自恋”情结,对客源进行细分。江阴某礼品公司负责人认为,为了挖掘出更广大的市场空间,既需要有传统的特色商品,也要有现代的时尚商品;既要有高品位的精品,也要有大众化的民品。同时,不要苛求每一样商品都集艺术、知识、收藏等各种要素于一身,但求每一种需求都能找到相应载体,才能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
“去年,我们投了不少资金和时间开发了一个新产品,面市后一个月,就有二三十家小企业开始模仿,不到一年,这个新产品就几乎被搞死了!”在这位有20多年经验的陶瓷工艺师眼里,旅游商品市场正在经历着仿冒和重复带来的巨大痛楚。无锡惠山泥人研究所所长赵建高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缺乏精品是因为人才枯竭,假货多则是由于对成果保护不力。以该研究所为例,目前总共只有4位工艺美术大师,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轻人才跟不上来,开发创新只能是空谈。
为遏制仿冒之风,多位业内人士同时呼吁,要加强对科技艺术成果的保护力度,支持新成果申请专利。还是以泥人研究所为例,他们每年开发的新品多达几百件,但大部分没能申请专利,主要是资金短缺。没有专利的保护伞,新产品很快就会被大量仿冒,原创企业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有关人士建议,应设立一个开发保护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发新品,同时保护传统手工艺术和人才,使旅游商品市场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热闹局面。
有数据显示,在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到60%,而我国的旅游商品收入仅为10%左右。市场机制的缺失和销售方式的简单化,是蛋糕做不大的原因。
在全国许多地方,旅游商品销售主要依靠定点商店、景区网点和其他个体摊点,这决定了他们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产品策划、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并引发了削价竞争、高价宰客、强行兜售等恶性竞争行为。
打开销路的出路在于资源整合,包括产品和市场的双重整合。无锡咀香园把无锡的酱排骨、油面筋、惠山油酥和泥人等四大特产组合在一起,做成一个礼包,市场反应非常好。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要改变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各自为政的局面,把相关产品整合起来“打包”推出。有关人士还认为,旅游商品销售不要总局限在景区周围,可以建设一个高品质的、集中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同时与知名商场联合设立专柜,拓宽旅游商品的渗透半径。本报记者 马薇(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