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5月25日下午,庄浪县万泉镇清水沟阳坡小学209名师生(一名教师)注射结核菌素试验疫苗结束5分钟后,先后有23名师生突然发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其中4人较为严重,体征表现抽搐、震颤,既而昏迷。这是该县从2003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通知实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来,已给1.8万名中小学生注射结核菌素试验疫苗后,发生的一起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由于市县两级政府治疗抢救及时,截至26日下午4时20分,有不良反应学生脱离生命危险。
市县两级全力组织抢救
注射5分钟后发生险情
5月25日上午,庄浪县疾控中心的医护人员先后给万泉镇的疙瘩寺小学、霍李小学、清水沟阳坡小学的600余名师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疫苗接种。上午,前两所小学接种工作全部结束,期间也有个别学生发生不良反应,但得到了控制。下午4时10许,阳坡小学继续接种。该校有7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1个班。6时10分,除该校学前班的32名同学及个别当天请假的学生外,全校208名学生和1名教师注射接种结束。5分钟后,该校6年级男生郭亚东开始出现冒汗、脸色苍白、头晕,头疼等症状。医护人员根据常规,将其带到教师宿舍,让其喝了50%的葡萄糖,情况有所缓解。接着,与其同班的31名学生中,部分同学陆续出现类似症状。其后,4年级个别学生也出现同样症状,其中较为严重的学生出现抽搐、震颤。
由于接受注射的学生陆续发生这种现象,县疾控中心医护人员一边现场处理,一边向县疾控中心紧急报告。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天色尚早,大部分学生家长都在地里干活,而出现不良反应的同学越来越多,该村村支书郭国丑也向万泉镇镇政府报告了事发情况。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这一消息传到庄浪县的各级党政部门。一场抢救学生的紧急行动迅速展开。
26辆救命车急扑清水沟
事发后,庄浪县县委、县政府兵分两路。一路由县委李仕忠书记带领人员赶赴阳坡小学现场,全力运送学生到医院抢救。另一路由其他领导在县人民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同时,县上紧急成立了“接种异常反应”领导小组。县卫生、教育、公安、疾控中心、万泉镇镇政府等部门多方展开了运送学生的抢救工作。
由于阳坡村小学距离县医院20余公里,道路崎岖,县委、县政府及多家部门调配车辆,同时又筹备了8辆“面的”车共计26辆车急扑清水沟阳坡村。当晚6时许,该校27名学生首批就近送到万泉镇卫生院及时救治。由于大部分学生家长十分担心和忧虑,因此,为了慎重起见,县领导当即立断,将当时尚未出现症状的学生也送到医院进行观察。截止当晚9时30分,该校209名师生的运送工作顺利完毕。
当晚11时,平凉市杨咏中市长在市人民医院紧急召开了专题会议,针对这起突发性事件作了部署和安排,并委派市委副书记马学军、副市长阎奋民带领教育、公安、卫生部门连夜赶到庄浪县人民医院,对住院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慰问,并指示医护人员不惜一切做好救治工作。同时,由平凉市组织的市人民医院5名专家及市疾控中心的5名工作人员也相继赶赴县医院,查看救治情况。
300余名家长彻夜守侯
事发第二天下午1时许,记者在庄浪县人民医院采访时发现:医院到处都是守候学生的家长。在该院一间普通病房,记者采访了正在接受治疗的该校教师万士科。据他说:“当时,学校接到县疾控中心要到学校给师生接种的通知后,学校决定除学前班外,其余全体师生均接受注射。6时10分,学生基本接种完毕。我是第一个接受疫苗注射的教师。注射后,其他教师还没来得及接种,个别同学就出现了呕吐、头晕等症状,之后,我也开始恶心、发烧,但因为出现不良反应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只能坚持先将学生送走。截止现在,我仍感觉头晕昏昏的,四肢无力,只能继续在医院接受进一步观察。”在医院守候了一天一夜的阳坡村村主任万金龙对记者说:“当时,学生打完疫苗后,大多数孩子感觉四肢酥软,混身无力,就到校教师宿舍躺着休息。由于是群体事件,大多数人怀疑可能是疫苗有问题。恰逢当时,县疾控中心的人仍在现场,说学生发生这种事属正常情况,喝点葡萄糖,几分钟就过去了,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人越来越多,因此208名学生全部被送到医院接受检查。
事发后,学生家长十分担心,县医院里,300多名学生家长在病床前彻夜守候。
确诊不良反应师生23名
就治疗情况,记者从县政府和县卫生局了解到,截至26日下午6时,确诊有不良反应的学生共23名,其中4名不良反应比较严重的学生中,有3名基本得到控制。1名由于治疗时血小板偏低,已于26日下午5时30分转往市医院接受治疗。其余有过敏反应症状的19名学生,情况明显好转,其他学生经过观察没有出现异常反应。
根据专家的初步诊断:初步定性为结核素不良反应。最后定性还有待市级专家诊断鉴定。
治疗观察仍在继续
截至记者发稿时了解到:治疗观察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同时,庄浪县委、县政府根据市上精神,将继续做好所有学生的观察和治疗工作,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其次对药品进购渠道、存储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对已封存的药品送省药监局进行检验,进一步查清事情发生的原因。
本报记者 朱静渊 王兰芳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