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近日关于房大爷在海河中捕得鳄甲龟的连续报道,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其实,此前已经有众多读者给本报“报料”,称在海河中发现有俄罗斯鲟、史氏鲟等珍稀动物,本报亦曾对此多次进行报道:除“世界第六”鳄甲龟外,还有学名大鲵的“娃娃鱼”、大名鼎鼎的“中华鲟”等。看来,海河中外来的“尊贵客人”还真是不老少。
2003年9月5日晚7时许,渔民刘某在海河中用网打鱼时,赫然发现渔网中有一条约40厘米长、身体扁平的“娃娃鱼”。人们当时推测,“娃娃鱼”很可能是被人放生入海河的。本报记者当时对这次“意外发现”进行了报道。今年4月20日晚9点多钟,读者马先生在经过刘庄浮桥时,见一男子高声叫卖,称其手中有一条刚刚从海河中打捞上来的“中华鲟”。本报记者对此事也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几次发现的鳄甲龟,使我们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河中已经有很多珍稀的、我们的母亲河中原本并不存在的“尊贵客人”。市民们到目前为止的发现,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那么,这些产于其它水域的珍稀物种,是如何“无中生有”出现在海河中的呢?市水产研究所科研科科长苗金对此分析说,目前放生行为在本市经常出现,其中鲤鱼、龟类等被放生的尤其多。而众多读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纷纷表示:我们的母亲河,其实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的“放生园”。李先生向本报反映说,近日他路经赤峰桥东岸时,看到众多市民集合在一起,把1000多条鱼放生入海河,数百只鸟则任其自由翱翔蓝天。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些动物都是大家自己掏钱购得的,大约花了7000多元。另一位市民张先生来电表示,他在河东区大光明桥下,也曾见过有人用车运来活鱼,一箱箱将它们倾倒入河水中。他认为,这种放生行为客观上对于海河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我们的市容市貌,都有极大好处。而除了这些大规模的集体放生行为外,也常有一些市民为了表达对自己所养的“水生宠物”的爱而将之放归自然的个体行为。
另外一点是,经过多年的治理,海河水日益清澈,一些适应能力较强的外来水生物,有可能因特殊原因直接在这里安家或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系游入海河。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秀梅对此分析说,一些鱼商、鱼贩在对水产品进行换水的过程中,往往会把一些动物的卵带入水中,造成一种水系中出现“另类生物”。而本水域或临近水域旁的养殖地发生“漫池”等意外后,也可能造成苗种的流失,使得这种人工养殖的生物得以重归自然。海河中的俄罗斯鲟、史氏鲟等都可能是在此种原因下出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