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勤
2004年初,舟山港扩容一倍的规划获南京军区批准,至此,舟山港陆、海域开放面积将从原来的360平方公里增加到720平方公里。 随着舟山港的扩容以及宁波港与舟山港的整合,使得宁波、舟山港口群绝不逊于在建中的上海大小洋山港(国际航运中心)。而之前的2003年6月8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奠基。当众多媒体热炒跨海大桥世界上最长、民营资本占据半壁江山等两大特性时,却忽视了跨海大桥建造带来的更为重大的变化。
杭州湾跨海大桥飞跨两岸,杭州湾变成杭州圈。而由湾变圈,舟山港的扩容以及宁波港与舟山港的整合等特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将对杭州湾业已形成的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还极有可能对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布局产生冲击,使得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南移。
沪甬一体化的开端
在建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总投资118亿元,其中民企占51%,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上海与宁波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容,特别是方言、习俗相近。上海有三分之一的市民根脉源于宁波,老宁波与宁波籍后裔在上海人数众多。在浙江,与上海心理上最近的是宁波人,但宁波距上海的道路却不是最近的。两地苦于一湾相隔,交通甚是不便,宁波到上海绕杭州要折腾4个多小时,让“阿拉”叫苦不迭。
“吃过奉化芋艿头,敢闯三关六码头”。当年,大批宁波人闯的第一个码头就是上海滩。 跨海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到上海近一半的路程,不仅可以减轻几近饱和的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而且将宁波包括杭州湾南翼一并纳入上海经济圈。大多宁波人认为浦东开发后,上海地位之重要日甚一日,如何纳入上海经济圈,自觉接受“辐射”已是宁波的必然选择。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造,终于圆了宁波人多年来的夙愿。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118亿元的投资中,除了70亿元银行贷款外,其资本金中,民营资本占据半壁江山,比重达51%。其中杭州宋城集团以17.3%的股份夺得民营投资的头把交椅。民营资本占据一半以上的股份,这对民营资本确是一个重要突破和信号。这个突破,2004年就有了新的进展。3月,一条全长达5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在绍兴柯岩工业园区内动工。这是由绍兴民营企业——新风运输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兴建的。
宁波与杭州 演绎双城记
杭州湾大桥造就了一个融工、农、游、贸于一体的新产业带——杭州湾新区。杭州湾新区坐落于跨海大桥南岸,其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成以制造加工业基地、物流业基地、现代旅游业基地、科教孵化基地和都市农业基地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园区。成为长三角南翼环杭州湾产业带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宁波将一举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将得到空前提升。“大桥经济”能否成为宁波新一轮发展的“引擎”,就看杭州湾新区这个平台能否借助大桥把上海及海内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引进、留住,在上海乃至东亚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浪潮中抢占先机。
对于“宁波欲借建造跨海大桥超越杭州成为浙江全省经济中心”一说,宁波人似乎退避三舍。宁波认为,当萧山和余杭变为杭州的两个区后,宁波在经济总量上难以在短期赶上杭州。至少在表面上,宁波人仍愿尊杭州为浙江经济的领头雁。但内心是否有此想法,外人也不得而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杭州每年举办“西湖博览会”,宁波举办了“消费品博览会”。杭州极力打造杭派女装,宁波男装则在全国独树一帜。
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宁波和杭州被看作浙江的两大龙头城市,二者实力是半斤对八两。但杭州是浙江的省会城市,自然成为浙江的政治中心。杭州在成为浙江经济中心的竞争中,无疑处于上风。然而,杭州经济总量比大于宁波,但宁波人均水平比杭州高。2003年,杭州的GDP为2097亿,宁波为1770;2003年,宁波市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77元,农村居民为6221元;杭州市区为12898元,农村居民为5740元。
宁波的东钱湖不仅水质好,传统比西湖要大七倍,更有相当多的人文景观。但上海人更迷恋西湖。但杭州湾大桥的极有可能改变这样的传统。杭州湾跨海大桥被国务院批准立项后,浙江省原省长柴松岳为此做出总结:“建成后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直接促进宁波、嘉兴等周边地区的发展”,“并对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的整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跨海大桥建造,首先改变了杭州湾的物流与交通格局,杭州作为浙江和杭州湾的物流与交通枢纽地位将极大地弱化。而宁波将自然成为浙东以及福建、江西接轨上海的交通枢纽。从长远看,大桥的建成势必引发“上海经济圈”上海、杭州、宁波一线的结构调整。
大桥建设将使宁波与制造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形成产业对接,优势互补,从而大大降低制造业的成本。宁波借桥,更加近距离的接受上海的经济要素辐射,集中建设沿海、沿湾、沿路三条产业带,形成以石化、能源、钢铁、汽车、造纸、服装、电子、家电八大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桥建造,宁波港口腹地将拓展,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旅游业将能融入上海“旅游圈”,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农业兴起,使宁波成为上海的“菜园子”。
长三角天平南倾?
浙江和江苏,目前是长三角一体两翼经济格局中的两翼。二者经济实力也在仲伯之间。2003年,江苏GDP约为12451亿,浙江GDP约9200亿。但浙江的人均却比江苏高,其人均GDP为19730元,在全国各个省中则排第1,200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80,而江苏只为9262.5。2003年,在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江苏有6个县(市)进入百强县前10名。但浙江有27个全国百强县,超过江苏的21个。江苏的吸引外资量在全国最多,而浙江的民营经济在全国是老大。
近几年,上海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日强,但深浅却始终有所不同,受益最大的就是苏南。 随着上海实力增强,辐射半径逐步扩大,镇江、扬州亦开始受益,辐射路径大有北上之势,反观与上海比邻而居的浙江嘉兴、湖州、宁波等地,前几年,给人的感觉依然是“静悄悄”的。但杭州湾大桥的建造等浙江百亿工程的纷纷动工,以及上海实施173计划等极有可能改变目前长三角的经济布局。
首先,跨海大桥将改变目前外资落户的布局,将有可能使台资、外资投资重心由苏南向南迁移。而目前的一些迹象似乎也显现出这样的态势。“173、赶昆山”, 上海的173计划 专门在吸引台资上与昆山对抗。 2002年7月份,浙江省确立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招商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如2003年,宁波市利用外资速度明显加快。到11月底,宁波引资总额74.39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31.7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1%、68%。
03年12月份,在由世界银行对中国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的评比中,杭州与上海名列全国榜首。在由台湾电子同业公会公布的《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中,浙江萧山综合得分又是最高。而昆山则由去年的第一降至第七。所以有专家认为台资在大陆投资的态势是“昨天东莞、今天昆山、明天萧山”。外资、台资投资重心的南移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力的苏南来说,不啻于一场地震,对江苏经济的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大桥建成后,两地互动将成新趋势,更多企业会将研发放在上海,而将生产、仓储放在浙江。在上海市公布的“十五”期间《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中,上海提出将建设信息、汽车、化学工业、精品钢材等四大产业基地和12个工业区。杭州湾大桥建成后,浙东一带完全有可能依靠自己的成本优势和浙江人独创的“块状经济”模式将《指南》中提及的食品、电器、机械、建材、汽车零部件和纺织等产业转移到浙东。显然,大桥的兴建将使宁波等浙江东部完全融入大上海半径之内,此前暗潮涌动不止的浙江企业“迁都”将基本失去意义。同时,还能吸引上海的一些适合于浙江的企业迁移到浙江。这样能很有效的遏制住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民企与民资的大量外流。有意思的是大桥开始建造后,传说杉杉已有迁回宁波之意。资本外流减少,将使浙江有足够的资本提升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重化工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
再次,位于浙江嵊泗列岛的上海大小洋山港的建造,浙江整合宁波港与舟山港等浙江省内沿海港口资源,无疑会加速上海与浙东地区的港口一体化的进程。整合后的宁波港与舟山港,通过跨海大桥与上海的芦潮港相通,而芦潮港通过在建的东海大桥与大小洋山港相连。舟山港——宁波港——杭州湾跨海大桥——芦潮港——东海跨海大桥——大小洋山港(国际航运中心)将组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最大的港口群。而这个港口群的形成,将必长三角的经济布局的重心再度南移。
2003年,浙江业已显示出打破长三角均衡的提速态势,其经济增长达14%,高出江苏约0.5个百分点,这是近几年内,浙江增速首次超过江苏。其中,重工业增长首次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21.5%和26.1%,轻、重工业结构由上年的51.5:48.5调整为48.7 :51.3,这表明浙江开始突破“小、轻、低”等轻工业为主的格局,正快速地进入重化工时代。而一直是浙江软肋的引资,2003年也有突飞猛进的成绩,合同外资首次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20.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首次突破50亿美元,达到54.5亿美元,增长72.4%,开始逼近江苏。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