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位先哲曾经写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和……看今日寰球变幻的风云,我们不能不感叹先人的睿智。“国家利益”的被侵犯与否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国与国之间“战”与“和”的分水岭,正如我们已经和将要看到的:60年前欧洲大陆上生死肉搏的对手如今正在昔日战场把酒言欢、恩仇笑泯。俄德首脑今年首次获邀参加诺曼底登陆庆祝活动更是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经过了战后60年的漫长岁月之后,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呢?这些国家现在又都抱着怎样的心态呢?
诺曼底:昔日杀戮战场 今朝政要舞台
60年前的6月6日,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在英美被誉为“D日”,在法国则被称为“J日”;又由于战斗空前激烈,持续时间长(从凌晨零点20分至当晚9点),又被称为“最长的一天”。那一天,在铅灰色的夜幕掩护下,盟军以三个空降师为先锋,出动1.2万架飞机、7000艘登陆舰、投入15万兵力,在塞纳河入海口西侧、绵延80公里的诺曼底海滩上,向德军精心构筑的“大西洋防线”发起进攻。这一天,有2万颗弹头落在诺曼底的海滩上;这一天,有2500名盟军献出了生命,9000人受伤;这一天,海水被染红,海浪为英魂呜咽;这一天,登陆成功了,盟军踏上法国的土地,希特勒德国“坚不可摧”的“大西洋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如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去,可是人民对它的回顾与缅怀却是永恒的。今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将迎来自己的60周年纪念日。据报道,来自美国、英国等15个国家的领导人届时将出席在诺曼底举行的大型纪念活动,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布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国首相布莱尔等。作为东道主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这次还破天荒地向普京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发出了邀请,这将是两国领导人第一次受邀参加此类活动。
二战后的法国诺曼底海滩建有许多纪念碑和纪念馆,供人们凭吊盟国的烈士。每过10年,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国家领导人都将汇聚在诺曼底,举行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但在此之前他们却从来没有邀请过德国和原苏联领导人。即使在原苏联解体后,他们也没有邀请过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出席有关庆祝活动。对于首次获得的邀请,俄德两国首脑都表示欣然接受。而在10年前的50周年纪念活动中,主办方法国却因种种原因“不便”邀请德国出席纪念活动,而德国当时也很知趣地承认它如果参加将“很不合适”,表示不希望组织者发出邀请。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呢?经过战后60年的漫长岁月这些国家现在又都抱着怎样的心态呢?
法德笑泯恩仇迄今为止,一直是战胜国的政府领导人共同庆祝当年盟军的这一重大胜利,从未邀请过任何一位德国政府领导人参加庆祝活动。即便在1945年之后,以及一位德国政治家、公认的法国的朋友曾迫切希望参加纪念活动,德国也从未获得过邀请。
但是10年过后的2004年,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法国与美国的关系进入低谷,法国与德国的关系则达到了高潮。《法国自由报》写道,由于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美国决定制裁法国,巴黎政府不会忘记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女士的建议:无视德国,争取俄国,制裁法国。
据说,为了对顽固不化的法国进行报复,美国曾考虑从诺曼底的阵亡军人公墓中挖出美军官兵的遗骨运回美国。华盛顿称,为解放法国而阵亡的美国官兵不应该安眠在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国家。诺曼底的公民对美国的这一想法难以理解和接受。由于诺曼底市市长对此提出抗议,才迫使美国放弃了这一计划。但是,华盛顿与巴黎之间的紧张关系依旧。因此,200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纪念日将如何庆祝令人关注。
巴黎早就预料到,美国政府不会放弃这一机会,布什肯定会利用庆祝法国从纳粹占领之下获得解放60周年的机会,在法国对待伊拉克战争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法国总统希拉克显然不想独立应对这一挑战,因此,他使用灵活的外交手腕,邀请他反伊战争的盟友———德国总理施罗德参加诺曼底登陆的庆祝活动。希拉克此次向欧洲和美国发出了一个信号:战后时代已经结束。华盛顿对此是否能够表示理解,最迟在6月6日将得出结果。希拉克的这一行动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德法两国之间最近以来的和谐关系,巴黎和柏林决心携手来共同应对所有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艰巨挑战。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欧洲舆论普遍认为,邀请德国参加这样的庆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对战争认罪负责的态度一直相当诚恳,得到了欧洲国家的谅解。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法国政府历史性的邀请和施罗德的积极回应标志着法德这两个欧洲近邻为摒弃前嫌,实现持久和平,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此外,今年的纪念活动还将为各国,尤其是法国和美国之间,提供一个机会,修复因伊拉克战争而受到影响的两国关系。
法德这两个欧洲大国历史上积怨甚深,尤其在上个世纪留下了太多的不愉快,两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曾兵戎相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领导人为修复相互关系做出了诸多努力,法德的伙伴关系得到了逐步发展,并被认为是欧洲联合的主要推动力量。
俄罗斯对于此次俄罗斯总统普京获得的邀请,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原苏联的将领们以及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和作用是第二位,因为在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大战后,德国的武装力量已经几乎损失殆尽,希特勒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与原苏联签定的互不侵犯条约,向原苏联发动了进攻。从那时起到1945年二战结束,大约有900万原苏联红军将士献出了生命,比英美等西方国家阵亡士兵之和的3倍还多。
曾经经历过这场大战的原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元帅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说盟国没有帮助过我们是错误的,但是说他们积极地帮助我们也同样是不准确的。他们只是在距取得胜利不到一年的时候才开辟了第二战线。”亚佐夫说,美英等国看到原苏联将单独击败德国,担心原苏联会对战胜希特勒做出巨大贡献。朱可夫元帅曾经写道:“他们本来可以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线,但是故意不急于动手,等待德国军队遭到更大的打击,同时消耗苏联更多的武装力量。”
此后直到1991年原苏联解体,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和新闻媒体才对西方国家在二战中的贡献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95年在庆祝卫国战争胜利日的时候,叶利钦在讲话中赞扬了西方盟国的“勇气和指挥”。在这种氛围下,普京的这次诺曼底之行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即使是民族主义的议员也表示赞成。俄罗斯共产党议员马卡绍夫认为,普京这次出访毫无过错,但他同时表示,西方领导人也应该来俄罗斯庆祝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俄罗斯遗产基金会莫斯科办公室的负责人沃尔克指出,普京应该利用此次庆祝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机会,重申俄罗斯打击车臣分裂分子和恐怖分子的立场。
美英共同进退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历史学家认为,诺曼底登陆之日便是美国登上西方首领宝座之时。战前,美国仅有区区17万军队。按兵力排队,当时不过居世界第15位。打完二战,美国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号军事强国。布什以及此前美国几届总统莅临诺曼底,不过是意在重申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英国对二战的心情则相当复杂。一方面,正是当时的首相张伯伦奉行的绥靖主义为希特勒挑起二战开了绿灯;另一方面,丘吉尔又确实带领英国人民英勇地抗击法西斯。而到战争结束时,英国又不得不眼睁睁看着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首领,而自己则无可奈何地沦为二等强国。现如今更是落得唯美国马首是瞻,在诸多国际事物当中与美国共同进退。
法国、德国对于纪念诺曼底登陆各有微妙心态,英美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充当的是救世军的角色,首先把法国从纳粹德国铁蹄下解放出来。就这一点而言,法国有欠于英美,德国更愧对法国。然而,物换星移,法德早已化敌为友,如今更已成为欧洲联盟的“轴心”。昔日的诺曼底是战场,今天的诺曼底是舞台。政要们的所言所行,所取所予,虽然也和历史挂钩,但心里想的,无不与今天的现实利益相关,几个西方大国的心态怎样,最后的结果如何,几天后的纪念活动中谜底就可以揭晓。
《信息导刊》 2004年 第二十一期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