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日电(记者李健张东操)“第二届科学道德委员会接到的投诉很少,而投诉者真名实姓的,每年也就几封。”许智宏院士表情轻松地说。
关于院士在科学道德上的问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就中科院第二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处理投诉问题的情况,许院士介绍说,委员会一般不接受匿名投诉。接到投诉后,一般的工作程序是,由委员会转给学会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调查处理,由他们给委员会一个正式的答复,告知投诉是否属实。“每一次投诉我们都认真对待,每年的投诉,大部分都可以调查清楚。”许院士说。本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收到的投诉,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论文的署名问题。他解释说,有些大的科研成果,某一个科学家在里面具体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界定困难,于是就产生了署名的问题。
第二类是剽窃。窃比较好界定,只要出示证据就可以了。许院士说:“现在看来,剽窃一般多发生在年轻老师和在校大学生身上,据我了解,院士几乎没有。”
第三类是有些院士兼职太多。许院士举例说,有的院士在很多单位兼职,这样每个单位可能都会给他院士津贴。但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他很难同时全身心地为好几家单位服务。
许院士说:“很多人质疑,院士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我觉得,一个院士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是可能的,一天干两份工作也是可能的,但更多就不好说了。我们并不是反对院士兼职,在西部,我们还鼓励院士兼职,帮助进行西部开发。但一个院士干一份工作,拿一份钱,就要为那个单位全身心地服务,为人家做事情。”
有人建议把被投诉院士的名字公布出来,让社会进行监督。
许院士表示,这样做不太好,因为投诉问题很多都是学术上的。“在没有弄清楚事实前,还是不公布名字为好。有时候容易引起误导,对院士造成伤害。院士是需要保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