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逸麟
第一个中心城市:苏州
苏州,古时称吴。史载,周先祖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仲雍为避位于季历(周文王),南奔荆蛮,即今江南地区,建立吴国。几传至吴王阖闾接受伍子胥“立城邦”的建议,修筑大城,周四十七里,就是今苏州城的古址。这是长三角地区第一个中心城市。
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今天苏州作为吴国的都城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我们按照地理条件来推测,大致可知:第一,长三角地区内,太湖流域东部开发最早,而苏州又处于太湖流域的中心,所谓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第二,吴国虽僻处东南,却有争霸中原之心。今江南运河苏州至镇江段,春秋时已经形成。为吴国北趋中原提供便利。以后吴王夫差即由此水路至邗城(今扬州),又由邗沟北上,与中原霸主会盟。第三,吴人习水,很早就发展了海上航行,由苏州顺吴淞江入海,甚为便捷。所以吴人选择今天苏州建为都城,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一个中心城市。这种格局大概维持了千把年。西汉时代长三角地虽然增置了不少县,但都不具备中心城市的条件,而吴县在两汉时期先后都是会稽、吴郡的治所。
第二个中心城市:湖州
六朝开始,在太湖流域西南部地区出现了第二个中心城市,那就是今天的湖州市,古时称乌程县。自东汉末年以来,太湖西南部东西苕溪域渐次开发,生齿日繁,需要增设郡级政区加以管理。于是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划出吴郡、丹阳的九县设立吴兴郡,治乌程(今湖州市)。选择乌程作为郡治的原因是东西苕溪水会合于乌程注入太湖,地理位置重要。同时三国吴景帝(孙休)封侄孙皓为乌程侯,及皓即位,改葬父(孙和,孙权的太子)於此,政治地位也随之提高。当时吴兴郡管辖的土地很广,除了东西苕溪流域外,还包括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临安、于潜等县。至此,长三角地区中心部分的太湖流域出现了东西两个中心城市。六朝时长三角地区通称“三吴”,后人对“三吴”有不同说法,然吴郡、吴兴为“三吴”之二,是没有不同意见的。
第三个中心城市:扬州
隋唐统一时期,长江下游北岸出现了另一个中心城市扬州(治广陵县)。这是在全国统一、南北水运交通发达的背景下形成的。扬州以其位于长江和运河交会点的地理优势一跃而成为不仅是长三角地区,还是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的第一工商业中心城市。关于扬州在隋唐时期的繁荣,前人记述很多,不多赘述。于是长三角地区形成扬州、苏州、湖州鼎足而立的的局面:苏州为太湖流域东、北部的中心城市,湖州为太湖流域西、南部中心城市,而扬州如以本区而论,则是长江沿岸的中心城市。这时虽还有润州(治镇江)、常州地区性中心城市,由于周围经济不发达,够不上经济中心的地位。
第四个中心城市:嘉兴
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的开发,10世纪中叶,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分吴淞江以南的嘉兴、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海盐三县地置秀州(南宋时改为嘉兴府),治嘉兴县。于是太湖流域东南部又出了一个中心城市嘉兴。以后到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于华亭置华亭府,次年改为松江府。初置时仅辖华亭一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华亭县东北五乡置上海县属之。松江府辖区虽小,却是赫赫有名“衣被天下”棉纺织业中心,而上海又为海上贸易港口,故华亭又成为吴淞江南岸的经济中心城市,这种布局一直维持到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心
明清时期由于盐商的麇集和漕运的需要,扬州曾一度极为繁荣,“富甲天下”。然因其周围农村经济凋敝,无经济基础的烘托,一旦盐政嬗变,漕运改折,城市也就随之衰落。而苏州,自唐代以来的千余年间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中心。在上海开埠以前,苏州由于其周围农村、市镇的经济繁荣,始终在长三角地区诸城市中独占鳌头。19世纪中叶列强经济势力侵华,上海开埠,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才出现了新的格局。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