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和真爱在虚拟世界里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网络妈妈”刘焕荣上网的初衷。本报对“网络妈妈”刘焕荣进行连续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6月1日上午,记者采访了部分老师、家长及学生,让我们听听“网络妈妈”带给他们的震撼和影响。 徐含(市直机关干部):看了“网络妈妈”事迹后,我为之震撼,为之感动,她用那唯一的残损拇指学会了打字、上网,并在网络世界里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用她的真爱在虚拟空间里教育了一批人,帮助了一批人。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执着追求、矢志不渝;默默奉献、关爱社会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黄凯(区直机关干部):“网络妈妈”在网上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值得我们家长学习。我的感受是,要想做个好家长,只有像“网络妈妈”一样,把孩子当朋友,不要总摆个家长的架子,这样孩子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知心朋友,有话才会对你说。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彭方林(小学教师):通过与“网络妈妈”在网上进行交流,使我获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又是孩子的家长,我认为父母处处为孩子大包大揽,一是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使孩子在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二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失败了,不怨自己,而是怨父母、怨社会。事事替孩子想好,父母们总以为是爱孩子,却没有考虑到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以及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还有就是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其实,家庭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它是社会的一个元素、一个缩写。父母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在孩子头上,主观地为孩子设计环境,会使孩子觉得他生活的这个环境是虚拟的、不真实的,因而使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缺乏认识,由此过分敏感,造成孩子心理、人格的缺失。因此,孩子内在的叛逆思想一旦爆发,就会由对父母的依赖、反抗发展到对社会的反抗,对道德的反抗。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我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良好的性格+良好的适应能力。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凡事不要为孩子大包大揽。 李晓星(上饶卫校学生):我很荣幸在网上认识了“网络妈妈”,她的事迹让我很感动,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应该是心明眼亮,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素质。学生上网学习,家长、教师应积极支持,正确引导,不能一味地堵。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该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充分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陈静(上饶师院学生):我最初上网时,交过一名广东的网友,通过见面受骗后,感触很深。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的生活、学习都很沉闷,经过“网络妈妈”对我的开导,使我重新认识到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的较大差异。网络中存在较多的虚拟成分,容易使我们向往虚拟世界。上网对我们青少年虽然有一定的坏处,不过现在我可以正确地对待上网了,对网络上的事情我知道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对什么样的人可以聊天,对什么样的人不可以聊天。通过“网络妈妈”的教导,我认识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虽然我遇到过挫折,但不应逃避网络,而应积极面对它,并使它成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桂颖辉)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