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专栏,即将陆续刊发的这10篇稿件,既有问题反映,也有经验介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肩负的责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反映问题的稿件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名字是化名。
“哥们儿,来一支!”在许多公共场所,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未成年人之间互相递烟的镜头。武威市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目前初中学生抽烟的越来越多。调查中发现,这些抽烟学生的家长几乎全部是烟民,不少学生抽烟酗酒,最初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但我们的一些家长并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样板。省保育院位于车水马龙的静宁南路,记者在这条路上看到,很少有家长带着孩子走斑马线。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位家长硬拉着孩子要横穿马路,孩子不肯,说老师让走斑马线。争执不下,家长竟对孩子说:“走不走?不走我踢你。”兰州晚报曾在兰州市某重点中学作问卷调查,“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有的学生竟回答说:“像我爸爸一样当官,有人送礼,有人请吃!”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她班上有个同学,为了当班干部,竟要给她送钱。当她问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么做时,这个同学的回答令她大吃一惊:“我爸说过,想当官就得花钱。”一位退休教师对记者说,一些父母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自己却懒散随意;要求孩子团结同学,挂在嘴边的却是“和人交往要留个心眼”。更有一些家长,贪图享受、行为不检点,甚至染指“黄、赌、毒”等恶习,直接给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涉世不深的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王希潭曾对1000名少年犯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少年犯犯罪与家庭的影响有关;有25%的少年犯承认父母有“黄、赌、毒”等恶习。
没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武威监狱未成年犯管教区的教导员王东生告诉记者,许多未成年犯之所以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问题往往出在了他们的父母身上,所里管教的未成年犯中,有70%的未成年人犯罪和他们的父母教育不当或行为不检点有关。
16岁的少年犯刘冬告诉记者,自他记事起,父母就经常打架还抽大烟,把他一个人撂在家里。为了满足他们的烟瘾,父母甚至拿走了街道给他和奶奶的“低保”生活费。他9岁辍学后,就在社会上和比他大的人混,从偷东西开始,最后发展到抢劫。如今,他将在监狱里度过他少年的生活,他恨父母生下了他,更恨父母没有像同学的父母那样管教他。
溺爱和不爱一样有害。犯强奸罪的陈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宠爱,小小年纪就泡网吧,谈女朋友,父母不但不严加管教,反而引以为自豪,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夸自己的孩子有本事。管教人员对记者说,如果陈某的父母在他第一次将女同学领回家时,干涉一下,他就可能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失教”,即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物质满足轻思想教育,俗称“溺爱式”教育。二是“失察”,即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缺乏有效沟通,对孩子初期表露的不正常言行缺乏观察和分析。三是“失法”,即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是歧视、冷漠孩子,使家庭教育效果减弱乃至逆反;四是“失检”,即家长品行失检,直接长期地误导孩子;五是“失控”,即单亲家庭及不健全、不稳定家庭的增多,造成家庭教育真空或失控,容易使孩子失去精神归宿,心理压抑甚至变态,以致行为紊乱。
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影响着甚至左右着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为人父母者,请莫忘了你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