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发生在法国诺曼底的那场宏大的登陆战,至今年6月6日已正好60年周年。每逢这一纪念日,美英法等国的政要们常来凭吊,向海滨军人墓地中如林海般树立的十字架群致哀。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现在德国和俄罗斯领导人也接到邀请,以显示以往血腥厮杀过的民族相互和解之意。诺曼底登陆之时,中国在亚洲鏖战正酣,只有21名赴英国的海军留学生于盟军登陆的D日随舰到过此海域参战。由于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有益于加速日寇崩溃,尊重历史的中国人还一直对长眠在诺曼底的那几万名盟军将士表示由衷的敬意。 是对纳粹致命一击,还是打死老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十年来,各战胜国写的历史都肯定1944年6月美英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战的正义性,对其所起作用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在美英所写的二战史书中,是役所占篇幅几乎最多,甚至被称为打败纳粹德国的决定一仗(遗憾的是近些年国内一些不懂历史者也抄用此说)。在英美的史书中,苏德战场只放在很次要位置,对中国抗日战场更是轻描淡写甚至不提,欧美人深入骨髓的“西方中心论”在文化领域里从来是显现无遗的。 过去苏联一直有着大俄罗斯主义情结,出版的浩如烟海的二次大战书籍中都将苏德战场作为主体。写到诺曼底登陆,苏方认为当时红军已打败德军主力,有能力解放全欧洲,美英为争夺胜利果实才开辟第二战场,只不过是对垂死的老虎再加上一拳。现在国势衰落的俄罗斯人讲起二次大战,更充满对昔日辉煌的怀念,虽不再公开贬斥西方,仍认为自己先辈的战绩远胜诺曼底等战役。 过去中国在二战史著述中受过苏联影响,改革开放后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评述与自己没有太直接关联的欧洲战史。综合看待当年美、英、苏、德的史料,包括两德统一后新近公布的一些战争损失统计,公正的人们不能不承认,尽管苏联当年的宣传有许多虚假内容,对击败纳粹德国的东西两个战场的作用评价却更接近事实。 从二次大战中德军死亡数字看,500万人中约400万死于东线,加上占领区内同反抗组织游击队作战死亡数十万,在同美英法盟军作战死亡数不过50万人。从1941年6月至诺曼底登陆前,苏联几乎单独同德国主力200多个师搏斗了三年(德军隆美尔部长期在北非战场只保持4个师),狂热精壮的纳粹武士大都已横尸莫斯科郊外雪原、斯大林格勒的残垣和库尔斯克旷野。至1944年6月,德军仍有180个师被拖在东线对抗苏军势不可挡的反攻,能集结到“大西洋壁垒”旁的法、荷、比三国的部队不过59个师,其中还有近20个师被法国游击队牵制,布防到诺曼底一线200公里海岸的只有7个师。此时相比平静的西线得到的补充兵员,又多是“超总体动员”后强征的老幼兵或原先体检不合格者。 据德军将领回忆,在诺曼底前线竟有这种世界军队编制史上绝无仅有的称谓──“胃营”(集中胃病患者以便提供特殊饮食)、“肝营”(集中肝炎患者以便提供药品)。这虽然体现出德军垂死时的困兽犹斗和使用人力之精细到了挖空心思的地步,此类部队的素质却可想而知。人们应承认美英盟国反纳粹时的奋战,不过消灭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的确是苏联。 美英绝对的物质优势决定了诺曼底滩头的结局 美英两国对诺曼底一战虽自视过高,不过纵观人类战争史,诺曼底一役还堪称空前规模的登陆战,恐怕也会是绝后。今后无论出于政治因素限制或是军事技术发展,都不会再有这种常规性世界大战才具备的如此宏大和兵力密集的登陆。 战争是物质力量的竞赛,当年只有美英才具备组织这种登陆战的实力。据德国计算,战时美英两国的工业产量是其四倍半,德军的主要力量又消耗于对苏战场,盟军在西欧登陆是稳操胜券,组织好坏只不过决定损失大小而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前还是精心筹划,运用了战役佯动欺骗、电子干扰等种种措施,不同国籍的百万陆海空军又进行了周密的协调,确保以不算太大的损失一举成功。斯大林因本国缺少强大的海空力量,在组织克里木半岛等登陆战时还要动用渔船,因此曾不无羡慕地致电美英称赞此役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 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后,马上遭到困兽犹斗的德军层层阻击,在岸边及纵深激战了两个月,到8月间才冲破战线并乘胜直捣巴黎。在已经解放了市区的法共游击队迎接下,巴顿、蒙哥马利等人所率的盟军穿城而过,几乎一口气冲到德国西部边境才因汽油供应不上而止步。 诺曼底登陆前,有战略头脑的人都已知道,盟军只要在法国海岸能夺取一个足够大的登陆场,德国就等于输掉了西线战争。因为美英军全部是高度机械化部队,数量超过德军几倍,又有绝对制空权和敌后游击队接应,若能在平坦的法国大地上驰骋必然势不可挡。德国的前线指挥隆美尔元帅就认为,第一天能否将登陆者赶下滩头将决定胜负。德军在诺曼底抗登陆失败,就只好于9月间迅速退到战前在西线修筑的齐格菲防线附近,才能再勉强抵挡几个月。 1945年2月,苏军冲到距柏林仅70公里处,失去后援的德军西线便于3月间崩溃,4月间美苏两军在德国腹地易北河会师,孤城柏林的命运也就此注定。由此可见,诺曼底一战虽不是二次大战的决定战役,却还是决定消灭德军的次要战场──“第二战场”的关键一仗。 看看诺曼底登陆战的记录,只有生产能力居世界之冠的福特公司和纽约、曼彻斯特船厂才能拿出这么多装备──投入1.37万架飞机,4000艘舰艇,在6月6日这个西方史家所说的“最漫长的一天”便将13万先头部队、1万辆作战车辆送上海滩,2.4万伞兵和上百辆载乘着滑翔机的坦克还从空而降。此后43天中,陆续有165万军队和4000辆坦克上岸。西线德军只抽出50万陆军和400架飞机、1000辆坦克和41艘潜艇对抗,物质力量的悬殊对比决定了战场结局。 盟军在诺曼底两个月激战中伤亡近20万人(其中阵亡3.8万人),德军伤亡达20万人(阵亡约6万人),投降就俘也有20万。从这一战果看,德国人虽进行了顽抗,战斗意志却不算很强。相比之下,在1943年最后四个月的东线战场,德军败退中伤亡100万人,被俘不过9.8万人(此前德军被俘比例数更小)。此时在德军上层,有人想炸死希特勒以便在西线媾和,隆美尔在密谋分子前来试探时未表态,也未向希特勒举报(正是此事要了他的命),至少说明思想已动摇。众多德国军人藐视东方民族却敬畏美英,看中的主要也是物质力量。 冷兵器时代靠体力作战,游牧民族有时能战胜经济文化较先进的农耕民族。进入以化学能、机械能驱动的热兵器时代,科技和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在强者面前一般就只有被动挨打。像沙俄和苏联实行重军工、轻民用的畸形经济模式,虽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时期也能称雄外域。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其经济和科技实力虽不低,却远不能同苏、美、英这三个主要敌人的合力相比,希特勒的最大战略错误便是野心过大而实力不足。 纳粹德国有限的经济实力,在希特勒军民品生产两头兼顾的安排下更显得捉襟见肘。德国军备生产上落后于英美本不足怪,在陆战兵器方面还低于经济实力不如自己的苏联。当时苏联几乎放弃了耗资巨大的舰艇生产,全力制造坦克、火炮和轻型战斗机、强击机,在坦克(含自行火炮)产量上对德国还达到了10万辆对4.2万辆的优势。究其原因,是因苏联靠战争正义性能动员人民勒紧裤带,英国也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希特勒却鉴于一次大战中德国因物资匮乏出现厌战并导致革命,在1944年以前一直不敢削减民用消费品生产,其狂热的掠夺精神要靠不断提高国内享受水准来刺激。德军在诺曼底海岸的溃败,其实在柏林的总理府中发布宣战书时便已注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证明,经济科技落后的一方可以用持久战拖住和逐渐削弱强敌,最后取得彻底全胜的还是综合实力占优势的一方,那些成为战胜者的小国、弱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着与大国强国结盟。在人类迈向信息化战争时,这一规律还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徐焰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教授)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