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14个7天长假的起起落落,“黄金周”似乎已经不那么被市场所关注了,尤其是广大消费者和旅游业,似乎对“黄金周”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那种期待。“黄金周”似乎已经成了“鸡肋”。
但是,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这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却越来越值得探讨。一方面,黄金周极大地刺激了商业购物、文化旅游等消费;另一方面,在百姓消费方式趋向多元化、理性化,对黄金周的消费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以黄金周为主的假日经济也需要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否则黄金周的含“金”量只会越来越低。也就是说,“黄金周”需要新思维。
“黄金周”应该有更多
“黄金周”遭到市场的冷遇,不是因为“黄金周”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黄金周”太少了。除了春节,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消费者每年只有两个星期的带薪假日,所以只好一窝蜂出门旅游。
事实上,黄金周的隐忧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如影相随。1999年国庆出游井喷后,闹得最凶的是各种各样的旅游投诉:车票涨价!客房涨价!旅游景点除了人满为患外,几乎无“景”可看……此后,这种因人多而带来的投诉,也是每个黄金周的主要内容。广东旅游协会一位负责人说,黄金周全民休假,虽然给大家创造了休闲娱乐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就会有悖于黄金周设立的初衷:刺激消费,明确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权利。
既然“黄金周”的问题是因为人多而造成的,而且以后喜欢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便没有取消“黄金周”的理由,而只能增加“黄金周”。当然,增加“黄金周”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两个7天长假,而应该是从市场需求和旅游服务的模式等多方面出发,找出更加科学的、理性的、符合市场规律的休假方式。
有一位非常关注“黄金周”的政协委员认为,在“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之间,有长达五个月的时间没有长假可休,间隔太大了。他建议在这一时间段中,增设一个新的法定假期,长度以不低于一周为宜。
呼唤新型休假方式
有专家认为“黄金周”本身应该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是过渡性质的权宜之计。在适当时候,应该代之以相同或更长时间的经劳资双方协商的弹性休假制度。比如“分时度假”,或像国外一样错开时间不搞集中放假而是“带薪休假”。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休闲时间过于集中,既导致了吃、住、行、游、娱、购所有环节上的拥堵,也引起了黄金周集中消费后几个月消费的低迷。专家认为,只有解决假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假日消费的内涵,才能持续巩固和提高假日消费对宏观经济景气增长的贡献度。
首先要打破休闲时间上的不均衡,而有关方面酝酿中的带薪休假制度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其次,细分假日旅游市场。零点指标网曾对此专门作过调查,即将受访群体划分为假日旅游高频群体、中频群体、低频群体以及非假日旅游群体。年轻人是整个假日旅游市场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分析并抓住这部分群体的消费偏好及需求十分关键。
再次,大力挖掘新的消费产品。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假日经济的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和购物,还有更多的文化产品,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可考虑将“黄金周”扩展成“黄金月”甚至“黄金季”。
“黄金周”必然会消亡
有业内人士谈到,如今说起旅游时,经济的功能被过分地关注,但如果忽视旅游的文化审美等其他非经济功能,忽视游客的满意度,现代旅游业势必走上歧途,前景暗淡。可以说,那种过分地渲染和夸示黄金周“井喷”现象的做法,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旅游的真正实质和意义。
同时有人指出,旅游“井喷”现象其实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相悖的。在“井喷”式的黄金周旅游中,不仅旅游的审美体验等功能被大大削弱,旅游资源同样也受到戕害,这是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据报道,世界古遗迹基金会曾经公布了2004年度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长城就因自然破坏以及游客过多、破损严重而入选。
其实,所谓的“黄金周”最终是要消亡的,因为“五一”、“国庆”本来是法定假日,只是因为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休假方式太单一,法定长假太少,才导致“五一”、“国庆”假日成为所谓的“黄金周”。它的真正意义在于第一次明确了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权利。但黄金周本身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是过渡性质的权宜之计,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多少存在的意义。
随着国内带薪休假制度趋向合理,随着国内老百姓享受的法定长假多起来,随着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的逐渐成熟,所谓的“黄金周”的说法将会自然消失,代之以相同或更长时间的强制性的经劳资双方协商的弹性休假制度。(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