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人才队伍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相对全国来说,甘肃要加快发展,更需要有一支能够担当历史重任,造福一方百姓的党政人才队伍。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省近年来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努力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不断扩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干部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人才环境逐步得到优化。
省委认识到,仅仅如此还不够。甘肃在现代化建设上再建新功需要人才支持,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人才参与,党的自身发展需要人才充实。因此,对人才强国之路做全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思考,对人才政策做符合历史要求的调整,才能切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奋斗目标,也符合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后,省委从甘肃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以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契机,以制度建设、制度创新为重点,围绕干部推荐、选拔、考核、任用、监督等环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等做法逐步在全省推广,以全员聘用制度、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能上不能下”、“铁饭碗”、“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被一次次突破,揭开了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一页。
干部选拔是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能不能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直接关系到全省的发展大计。
1999年以来,省委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先后有60个副厅级领导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这些职位既有党委、政府部门,又有人大、政协部门;既有综合部门,又有专业部门;既有党政机关,又有企事业单位;既有委任制职位,又有选任制职位。
在全省14个市州地进行了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从2000年起,结合机构改革,在省直单位和市州地机关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截至目前,全省竞争上岗的科级以上干部已达1万多人。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使一大批能力出众,年轻有为的拔尖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全省干部队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加大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是我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2年县市区换届中,首次有计划成批次地跨地区交流党政主要领导23人。
目前,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政法委书记、法检“两长”、公安处(局)长基本上实现了异地交流任职。加强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共组织选派46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有关部委、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互相挂职锻炼,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同一个单位或岗位任职时间过长、个别地方本地籍干部过多的问题,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整体功能。
不管是采取什么改革措施,最终目的都是要把最优秀的人才选到领导岗位上来。为此,在改革过程中,全面推行了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和试用期制,对准备提拔任用的干部,先在媒体公示;试用期满后,由组织部门进行考察,合格者予以正式任用,不合格者取消任职资格。同时,逐步扩大党委讨论决定干部试行票决制工作,对市州地党政正职的任用和推荐人选,实行由省委常委会提名,省委全委会审议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的办法,确保领导干部任用的公正。在干部考察工作中,积极探索建立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及考察结果适度公开制度,进一步扩大干部任用工作的民主化。
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分类指导,推进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这是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省属高校普遍实行了校级领导班子任期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和一些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卫生系统的事业单位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大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企业领导人员的任用方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委任制转向选举制、聘任制、委任制相结合的干部选任制度,确保了企业在“能人”的领导下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省企业事业单位初步形成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有什么样的政绩评价标准,就会造就一支什么样的党政人才队伍。我省在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中,建立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指标体系和群众公认评价体系,其核心是以政绩评价干部,以经济增长评价干部,以群众满意程度评价干部。新考核办法的运用,在全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产生了比较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全省上下形成了重实绩、重创新、重奉献的良好氛围。
海纳百川,故有万千气象;群芳争妍,故有春色满园。改革,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也为全省党政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