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校园里的阴影
播出日期:2004年6月11日
导视
老师贪婪 学生为难
受骗家长 怒讨说法
内容简介:北京市清华育才实验学校的老师韩振聚公开向学生赵瑞的家长索要贿赂,并承诺只要给钱就能让赵瑞评选上区三好生。无独有偶,北京市龙潭中学老师周红以各种名义先后向45位学生家长借过钱,借款金额高达31多万元。当家长们想起要还钱时,却发现周红销声匿迹了。
主持人:您好,这里是《今日说法》演播室,欢迎您参与我们今天的节目。现在家长们都说,养一个孩子不容易,除了吃喝穿用之外,光是上学的费用就让家长头疼不已。今天交这个费,明天交那个费,巧立名目,花样繁多。在今天这个案件当中,有一个家长的孩子同样说是要给老师交钱,但是交的是什么钱,交多少钱,孩子都一概不知。针对今天这样一个案子,我们也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莫纪宏教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作为嘉宾。先来看一下记者给我们发回的相关报道。
赵中元说事情的起因是他外甥,几天前他接到了外甥赵瑞的一个电话。赵瑞在电话中带着哭腔说:“舅舅,这太黑暗了,真的太黑暗了。”舅舅心里一惊,发生什么事了?赵瑞是北京市清华育才实验学校高一的学生,今年三月份通过班里集体投票,他被推选为区三好学生的侯选人。一天晚上,他被叫到了老师办公室。找赵瑞来谈话的是一位叫韩振聚的老师,学校评选三好生的事也就由他负责。韩老师意味深长的对他说:“要想当上区三好生,你还有很多不足。你还可以再努力,你的家长也可以努努力嘛。一会儿你让你的家长给我来个电话。”
和韩老师谈完话,赵瑞心里很不平静,他模模糊糊感觉到韩老师在暗示什么可又不敢相信,心里面特别难受。因为平时最信赖舅舅赵中元,赵瑞就打电话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他。接到外甥的电话后,赵中元立刻拨通了韩老师的电话。电话中,韩老师告诉赵中元,如果评上区三好生,不仅高考的时候可以加分,还可以优先入党,班里只有一个名额。虽然赵瑞表现不错,但班里还有一个同学比他条件更好。赵中元就问韩老师:“您就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吧。”老师沉吟了片刻说:“拿一千块钱,四条好烟。”
韩老师在电话中一再强调很快就要张榜了,要求家长一两天内就把钱送来。挂断电话后,赵中元感到既气愤又矛盾,如果按照韩老师所说的去做,赵瑞肯定能当上区三好生。但是用这种方式去帮助孩子真的是对孩子好吗?思来想去,赵中元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暂时答应了韩老师提出的要求,并约好见面的时间地点。随后,他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在一家报纸当记者的朋友。第二天,赵中元和韩老师在学校门口见面了。韩老师高兴地接过了赵中元的钱,并打保票地说:“您放心吧,赵瑞的事肯定给帮您搞定。”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幕早已被候在一旁的记者摄入了镜头。
第二天,一篇题为“学生评三好 老师索金1500”的文章和韩老师收钱的照片赫然出现在报纸上。这件事立即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其中感到最受伤害的就是在校的学生们,他们觉得如果交钱就能当上三好生,那就根本无法继续学习了。同学们接受不了老师竟然做出这种事,校方更是觉得尴尬。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学校就做出了决定撤消韩振聚学校团委书记职务,撤消他政教主任职务,被学校勒令开除。
因为收钱的老师韩振聚已经离开了学校,记者无法和他取得联系,也无从知晓他的想法,但他的做法无疑在赵瑞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老师原本神圣高大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了。
主持人:除了像刚才我们看到的这种为了评一个三好生主动向家长要钱之外,还有一种要钱的情况但是这个要钱的名目,并不是为了评什么三好生,是为什么呢?
王惠家住在北京市崇文区,最近她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女儿的班主任总找借口向她借钱。女儿的班主任是北京市龙潭中学的周红老师。2002年的夏天,周红第一次找到了她,说他妈妈病了急需2000元。王惠说,她和丈夫都是下岗工人,她给别人看孩子,每月900块钱,一家三口就靠这生活。虽然自己家生活很困难,但当周老师提出借钱时王惠还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她说老师有难处怎么能不伸手帮一把呢,再说老师答应很快就会还,她对老师是很信任的。更重要的是,他是孩子的班主任,为了孩子也不能不借呀。
半个月后,双方约好的还钱日期到了,王惠给周老师打电话,周老师说再容他半个月。可是又过了半个月,周老师仍然说没钱。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仍不见周老师来还钱,王惠又试着打电话向周老师要钱,却发现有些不对劲,给他家里打电话一直没人接,手机也不开机,怎么也找不到周红这个人了。不仅如此,她还听孩子说周老师已经好久不给她们班上课了,这让王惠更担心了,这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经四处打听,王惠了解到周老师向一位叫候容的家长也借过钱。于是,王惠设法找到了候容,两人一起来到了学校,但是刚进学校门就被几位老师拦住了,老师们也不听两个人的解释,执意让她们离开,就这样本想让学校帮助她们解决问题,却被挡在了门外。学校说,周红向家长借钱纯属个人行为,跟学校没有关系。更让她们想不到的是,校方还说学校对周红的工作不满意,已经解除了他的聘用合同,所以周红已经不再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了,他现在去了哪里,学校也不知道。
顿时,王惠她们意识到借出去的钱很可能打水漂了,更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她们说真是想不到老师也会骗人。虽说周红借的钱数目不是很大,但对她们来说却是来之不易,可周红没了踪影,学校又推得一干而净。无奈,她们决定到法院去讨个说法。到法院后,她们发现有同样遭遇的不只是她们两个。周红多次以母亲出车祸、爱人住院需要抢救为理由向学生家长要钱。来法院告周红的人数不断增多,并且都是同一个班学生的家长,周红向他们借的钱少则几百,多则上万,有的打了借条,有的连借条也没有,借钱的理由大同小异,结果都是一样的:不见还钱,人也不见了。
经办此案的法官注意到,周红借钱不仅涉及的人数多且数额巨大,更重要的是现在人也找不着了,因此周红很可能涉嫌诈骗。于是,崇文区法院研究决定,向警方通报此案。警方经过蹲点守侯终于将周红抓获。
经过讯问,周红承认自己向学生家长借了钱,并说借的钱一部分在赌博时输了,其它的都花掉了。作为班主任,他和学生家长们打交道比较多,他每次都把和自己关系融洽的家长作为借钱对象。周红2000年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市龙潭中学聘请为数学老师,先后担任过初三和高一班的班主任。警方经过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周红在当老师的第二年就开始向学生家长借钱,在以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竟然先后向45位学生家长借过钱,借款金额高达31多万元。在此期间,没有一个家长拒绝周红的要求,大家对老师格外信任。
周红向家长借钱太顺利了,基本上没有失败过,再加上他有赌博的恶习,借的钱大都被输掉了。于是输了借借了输,窟窿也就越来越大,到后来他又没了工作,就更还不上了。走投无路的他只好躲了起来,直到被警方发现。
很快,检察机关提起了公诉,周红的案子又被转回到崇文区人民法院,这一次则是由刑事庭来审理此案。法庭上,周红说这些借款基本上都有借条,而且他也承认也愿意尽量去还,所以这是正常的借贷。但是,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他在学校任职期间确实有能力还,但是并没有还,直到他解聘以后他也没有把实情告诉学生家长,仍然以老师名义向家长借钱,因此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借贷行为。
2003年10月,崇文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周红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3万元。周红不服提出了上诉。两个月后,二审法院做出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莫纪宏:老师伸手去找家长要钱这实际上就已经构成了法律上的利用自己职务便利来收取他人的钱财,已经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了。如果他的情节比较轻可能就要受到行政处分,当然他只收了1500块钱,可能还不属于犯罪,但他确确实实已经构成了受贿行为。
主持人:《刑法》当中规定受贿也好、贪污也好,它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如果说公立学校老师应该没问题构成犯罪,但是私立学校的老师可能不具备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他们怎么办?
莫纪宏:私立学校就是学生来上学,实际上通过一个合同关系,只要是合同关系的话,即使你多收费也只能说是违背了合同,你可以拒绝或者退学。而且我可以从法律上要求你学校对我进行赔偿。可以通过民事途径告学校、告老师,违反了合同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合同欺诈行为了。
主持人:家长一开始找到学校,说老师走了,如果在上课期间找同学家长借的钱,那么这个学校应不应该承担责任?
莫纪宏:学校如果发现有家长不断地举报说有些老师可能存在诈骗问题的话,这个时候学校就要去过问,如果发现有刑事问题,就应该及时地检举揭发。学校有管理责任,但它没有这种经济赔偿责任。
主持人:那学校应该怎么做呢?既不能禁止教师借钱,同时又要防止有少数道德败坏的人钻空子。
莫纪宏:首先要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角度来考虑,一个是学校要制定好教师守则、道德准则,法律没有规定的我学校也要加以规定。
主持人:分析刚才这两个案子我觉得很有意思,第一个案子是这个老师伸手找学生家长要钱,因为他手里掌握着资源,这个资源就是班上只有一个三好学生的名额。如果你孩子拿到了,那今后很多事就好办了。但是第二个案子是作为一个老师,他利用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心里面的信任感。怎么样通过法律的途径够截他们利用这种资源为自己谋利的可能性?
莫纪宏:教师的一些行为要受法律的限制,你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教学义务,你应该有什么样的工时,你在拿教师工资期间,你应该干什么事情,这些东西恐怕法律上要加以规定。我们现在的《教师法》尽管它是一种行政性的法律,但它没有规定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他利用了自己职务上的便利向学生家长来收取钱财,这可能没有触犯《刑法》,但是你这种行为也是受到法律否定性评价的。如果发现有这种行为学生可以检举,学校可以进行处理。
主持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个连自己灵魂都不纯洁的人怎么能去引导孩子们的心灵。不可否认,今天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教师队伍当中极个别的一些特例,可能就是那么一两个人,但是你伤害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两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你伤害的可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好了,非常感谢您关注本期《今日说法》。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