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集体学习如何繁荣哲学社科,表明中国要加速提升软实力。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北京共识》论文,定义中国模式为:努力、创新和实验;捍卫国家利益;循序渐进等,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路,而一度盛行的“华盛顿共识”在近10年破坏了十几国的经济。“北京共识”正在取代“华盛顿共识”。
每到月底,关心中国时政的人大都会留意中共中央政治局是否会进行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从这种例常的集体学习把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已经成为中外政治分析人士的例常思维逻辑。
5月底的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依例进行。这是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联系到两个月前中央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当前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热议,这一次例常的集体学习的不寻常之处便跃然纸上,这就是: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开始从战略的高度加速推进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科学判断。基于这一判断,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只能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之势,当前的国际舆论多有阐发。其中,“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尤其为各国学者和政要所乐道。
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5月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的一篇论文,题为《北京共识》,对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适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乔舒亚认为,中国的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他把这种发展途径定义为: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创新和实验是其灵魂;既务实,又理想,解决问题灵活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准则。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同样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中国的新理念正在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又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出路的国家来讲,中国提供了新路。“北京共识”还包括许多非经济思想,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问题。“北京共识”取代了人们已广泛不信任的“华盛顿共识”。平等、和平与高质量的发展愿望取代了指手画脚和盛气凌人。
“华盛顿共识”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主张走私有化、自由化和透明化的经济发展道路,而这种模式在阿根廷等国的实践结果表明存在严重问题。管理不善和腐败与“华盛顿共识”一起在近10年里破坏了十几个国家的经济,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发现,现代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和贪婪为各种不稳定提供了渠道。
对“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正面肯定,是国际主流媒体在5月份的一个引人关注的动向。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网络版5月20日刊登的题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的文章,称赞中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政治改革果断明智。英国《卫报》5月27日刊登题为《中国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的经验》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一个强有力的选择。墨西哥《每日报》5月24日刊登的题为《中国:亚洲的地平线》的文章,认为中国奇迹是依照自身情况理智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结果。这些文章,都或隐或现地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及对世界的积极影响表示赞许。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地位,已经一再被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验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指导地位,正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思想母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基本哲学命题的大讨论及其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思想理论起点。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新的发展观,既凝聚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精髓,又汇聚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放眼未来的哲学思考,是人类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及对人类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已经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
理论的武器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利器,正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战略高地之所在。
营造学术与现实发展良性互动的良好环境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瞄准学术发展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的发展现实和未来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光荣使命。
以这一要求来考察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建设,其中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的缺憾是:在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还不够突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人才的断层状况还比较突出,缺乏一批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仍待发扬光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深入钻研探索,组织协同攻关,努力拿出无愧于时代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高。上述缺憾,有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也和一些党委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注意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无关系。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听取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的意见,在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中重视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是党中央所一再强调并严格遵循的一项制度。党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制度,每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充分听取和吸纳由专家学者所组成的智囊团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将国家重大政策法规作为研究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无不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治国咨政的重视。但反观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有的往往只是把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当摆设。现实中大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能是一言堂、长官意志、拍脑袋的产物,不可能是听取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的意见,在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中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后结出的怪胎。一些地方政府和党委,服务意识尚未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关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意识不够,服务不到位,难以形成一个拴心留人的、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环境。把软实力当成硬任务来抓,充分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环境,充分实现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和各级党委政府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共同命题。果如此,则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将有一番新气象,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境界。□文 / 杨桃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