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今又飘香。
因闰月而迟来的端午节,其浓郁的清香并没有比往年清淡多少,但今年的端午节,因了5月初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注定被赋予一种特殊意味,也注定了将“健忘”的国人“叫醒”之后来个全民反思。
校园问端午
端午节前的一个星期,记者对太原和榆次的23所小学中的100个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做了一次关于端午节的问卷调查。
当一份份调查问卷递到孩子们手中时,无家长陪同、无老师指点的宝贝儿们立即显示出好奇,他们有的苦思冥想,有的则表示:“这些题我们以前没学过也没做过。”
答卷很快回到记者手里,卷面字迹稚嫩清新,有的还歪歪扭扭标注着拼音。
统计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端午节的农历日期答错,且绝大多数搞不懂什么是公历和农历;三成学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泰国、韩国或日本;另有三成学生将端午节纪念的人误填为孔子、李白或司马光;不会包粽子且妈妈也不会的多达七成,而对于端午节习俗和活动不知道的占到总人数的七成五以上;能当场列举出圣诞节等好几个外国节日的小学生占65%,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35%。
“骄子”溯源头
在省城一所培养广播电视“新星”的学校里,记者碰到了一群“未来主持人”,她们的声音“自信”而肯定:“端午节嘛,发源地在韩国。”
当记者告诉她们端午节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节日后,女孩子们笑作一团。她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与时尚:“洋节有意思,新奇刺激,也更能放松。”
小辛是省城某大学工商管理系二年级的学生,她表示,自己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对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他们觉得,所谓的传统节日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
追忆老传统
省城东华门马路边有数位在树阴下乘凉的老人,一位姓陈的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伸出一只手,给记者做了个“八”的手势:“今年86啦!”
说起端午节,陈老太眯起昏花老眼遥想过去:“娃子们一个劲儿地盼哪!五月端午能吃到粽子和凉粉。小孩子的手腕、脚腕缠绕五色丝线,大人说是为了给小孩子赶走‘不干净’。一大早太阳没露脸儿,就要采回‘艾草’插在门上,一为了驱鬼避邪,二为驱赶蚊虫,它还是一味药呢。女孩子把它辫在辫子里,男孩子则往耳朵里抹雄黄酒……”
陈老太翕动着没牙的嘴,悠悠地回味着将近一个世纪前的节日习俗和童年乐趣。
旁边70岁的一南方老太操着吴侬软语插嘴:“我们老家小孩穿虎头鞋,还有划龙舟比赛哩,为的是吓退江中蛟龙不要伤害屈原。”
60出头的范阿姨告诉记者,她80多岁的婆婆坚持每年自己动手包粽子,为的就是寻找那份亲情围绕的感觉。
专家话民俗
“韩国将其江陵端午祭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不是一件坏事,倒给我们提了个醒,对外国文化过度吸收和注重物质,对本国传统文化淡漠、流于表面浅层认识的国人应该借此反思。”省民俗专家、太原师范学院社科部的郭春梅教授对源远流长的本国传统文化和风俗受到冷落,甚至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危机忧心忡忡。
龙舟竞渡、歌舞祈福、沐兰祛秽、雄黄驱毒等端午民间习俗盛传于古代中国,这些曾经丰富多彩又深蕴着传统文化内涵的“老古董”,如去掉其迷信色彩和消极、不科学成分,并与当代文化积极、合理地融合,对传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大有裨益。
“民俗是文化的活化石。”郭教授呼吁,将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定为我国法定假日,并组织活泼有益的文化民俗活动,小学生文化教育里适当加入相关典故、知识,如此,就留给传统风俗和文化一个发展、融合的空间。当然,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关注和参与。(见习记者魏淑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