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0日,陈水扁公布了要在2006年月12月10日举行“新宪法公民投票”、2008年5月20日实施“新宪法”的“台独时间表”,再次向大陆摆出摊牌的姿态,使得大陆产生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急迫感。如何打乱“台独时间表”,成为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当务之急。
阻止陈水扁按“时间表”摊牌
对于台湾问题,大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和平统一战略,实际上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台海两岸“一个中国框架”、“各自解释一个中国内涵”、“你不吃我,我不吃掉你”、“你不排斥我,我不排斥你”、“你不挑衅我,我不挑衅你”的状况。亦即把台湾问题按这种状况暂时搁置下来。
大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快速成长,更使大陆决策者坚信大陆实力成长可以拉近两岸的距离,且实力成长有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不希望将主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更不愿看到台湾问题影响经济成长。2002年开始理事的大陆新领导集体,不仅需要政治稳定的过渡时期,而且还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故而更希望以台海的稳定来求取大陆和平发展。
但是,陈水扁及其谋士们也许看到了大陆一心发展经济、提升整体实力的底牌,也许意识到大陆经济发展、实力增强之后就没有台湾求取独立的机会,于是便挑大陆的软肋,急不可耐地采取步步进逼、打擦边球、走钢丝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撑大大陆的容忍度,一再试踩台海的底线,搭建最后摊牌的框架,订出摊牌的时间表。
陈水扁政权加快摊牌进程的行为,使大陆深刻意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但同时还是希望争取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时空环境。两方面的因素都使大陆一定要对陈水扁的“台独时间表”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不惜一切力量来阻止陈水扁当局按“时间表”摊牌。
隐性“时间表”明藏危机
陈水扁在竞选期间拿出来的“台独时间表”,不仅立即招致来自海峡对岸的强力反弹,也受到了其靠山美国的强大压力,岛内社会各界也对他的极端、挑衅性大陆政策表示质疑、忧虑与反对。为了取悦和取信于美国,安抚岛内民众,陈水扁在“5·20就职演说”中,将竞选期间提出的“制宪”改为“修宪”,“宪改”的方式由过去的“公民投票”改为“任务型国代修宪”,而且明确表示“宪改”排除“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议题。似乎“台独时间表”已经取消。
但如果仔细研读、分析,陈水扁的“台独时间表”隐然存在。首先,他只是“建议”“宪改”不涉“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表明他还有调整的空间;其次,陈水扁说2008年要完成“公投入宪”,意即要将民进党一贯坚持的“台湾前途住民自决”原则纳入台湾的“宪法”;第三,陈水扁强调要“公投复决国会宪改提案”,说明“国大修宪”只是前奏曲和被利用的工具,“国大修宪案”可以被推翻,他最终还是要搞“公投修宪”或“公投制宪”。
“5·20就职典礼”之后,陈水扁对独派大佬一再表示,他将全力推动“新宪法”的制订。因此包括大陆在内的海内外各界普遍认为,陈水扁只是用了缓兵之计,他将按“台独时间表”来驱动“台湾建国”之车,大陆不仅不会相信陈水扁的谎言,而且会做好对付陈水扁摊牌的各种准备。2006年至2008年,台海爆发危机甚至冲突的几率仍然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