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随着云南省高院对死刑判决的最终裁定,一个几乎妇孺皆知的名字——马加爵——所依附的肉体,彻底地走出了我们的视野。马加爵走了,留下身后许多叫好和愤怒的声音。我不知道,此时他的老父和家人何在,他们的痛哭声小如蚊蝇。
马加爵虽然走了,但我相信有关他的“研究”和“讨论”还将继续,他在网上的二十几万条记录也还将继续增加。自从有了马加爵,此后但凡再有什么大学生犯法,媒体几乎都会冠之以某某地马加爵的称呼,如前一段就有很轰动的江西马加爵等。更有甚者,商家也不愿放过借此捞银子的大好机会,一部暂定名为《马加爵亡命天涯》的电视连续剧据说将力争在今年完成拍摄。据介绍,该剧最新的外包装是“青春心理剧”,甚至打算邀请一位偶像演员饰演以马加爵为原型的角色。我在想,该剧组在挑演员的时候大概还会定下这样的标准吧:面目狰狞,长相较恶,表情木讷,不善言辞,等等。真不知道精明的商人们,有没有考虑过马加爵的家人看到这部片子时会有怎样的感受;更不敢想象,把马加爵包装成“偶像”的人,是否在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模仿他崇拜他呢?他们的所谓轰动效果难道就是这些?
诚然,马加爵是有罪的,这一点,他自己也每有记者采访就必会承认一次,他把自己叫做不可饶恕的人。但是他那“不可饶恕”的罪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可以把罪责全部推到他的家人身上吗?他的堕落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在他服刑前不到48个小时,《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他的长篇采访,让我看后心情沉重。马加爵承认自己性格的孤僻是造成他杀人的原因,如果在他充满了仇恨的时候,有人能帮他一把,听他说说话,倾诉倾诉,也许后来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然而,他性格的孤僻不可能完全是天生的,而应该是受到漫长的成长过程的影响。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正处在这样的孤僻性格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又有多少?不说常人家里的孩子吧,就说大街上乞讨的每一个流浪儿童,他们哪一个不是或多或少的都有孤僻寡言的性格?正如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的:马加爵不应该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性格封闭的孩子。明白这一点,我们在对其伏法大声叫好的时候,心里也应该就能感觉得到那楚楚的酸痛。
马加爵永远的走了,带着他那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他那曾经长跪受害者家属门前谢罪不起的老父老姐还在,他们还将继续生活。他们只是一些普通的农民,他们脆弱的神经需要社会的宽容。就算是为了这一家同样悲哀至极却少有人同情和顾及的人考虑考虑,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善待那已经死去的人。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做的很多,也许只是希望——我们的媒体再报道类似的事件时,别一定要冠上马加爵的名字;我们在把他们儿子的事情当作“经典案例”来研究或者传述,甚至拍成电视剧的时候,也请用一些稍微委婉的方式,并非一定就得提及马加爵的名字不可。马加爵走了,就让他的名字也随之永远地走了吧。
:死刑执行前对话马加爵“没有理想是我最大的失败”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