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
50年前,朝鲜战场上的他曾经怎样管理联合国战俘?
80高龄,安享晚年中的他又会怎样解释人道和人权?
时间久远,记忆仍然不可磨灭;
局势更迭,精神依旧散发光辉。
面对面,为您讲述发生在战俘营中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精彩对白:
记 者:上面的精神是什么,怎么对待战俘?
刘万海:总的来说就是不能虐待战俘。
记 者:那当时志愿军的给养都很困难,俘虏的给养能保证吗?A8
刘万海:那首先要保证俘虏。
记 者:俘虏营里还有文化生活?B6
刘万海:在俘虏营里头,该说、该唱、该跳、该闹照常。
记 者:对方毕竟是俘虏啊,毕竟是打过仗啊,他也许还杀过我们的同胞呢?B7
刘万海:在俘虏营里面就没有这个概念。A3
记 者:那我们交换来回来的俘虏呢?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C1
刘万海:咱们的战俘回来以后痛哭流涕,简直是哭的揪心。C2
记 者:你怎么评价你当时工作的意义呢?C2
刘万海:问心无愧。
人物背景:
刘万海,1923年2月出生,河北遵化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3年初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俘虏管理处二大队二中队的中队长,1958年转业,1986年退休。
解说:
退休多年的刘万海老人目前在北京密云的一家小区内安享晚年,近日,因为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位82岁的老人忽然之间成为了众多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在这篇被多家媒体转载的文章里,刘万海老人以一名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自己当年在朝鲜战场管理联合国战俘的一些故事。
记 者:我们看到这个文章写的那么详细,再加上现在又是这么一个形势,很多人向我们提问,是不是有人叫你这么说的?
刘万海:那不可能,1987年写的东西,那时没经过修改的就给发走了。
记 者:等于文章中间提的事实你1987年就已经写了。
刘万海:1987年写的,沈阳军区来信让我写,我不是二大的中队长吗?他就让我把战俘营的我们怎么样对待俘虏的情况让我写一个东西。
记 者:那现在美军在伊拉克虐待战俘的这件事情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你有这段经历,你的感觉是不是和我们不一样。
刘万海:一般地来说可能有点区别。特别是美国的那个情况,那么不择手段的毒辣的那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和我们对待战俘那种人道的尊重人权的这个角度来说,是一种鲜明对比,和电视上公布的事实一比较,我把战俘的情况给你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你人道还是我人道,你尊重人权还是我尊重人权。所以说当时就是这个想法,就把这个材料又翻出来了。
记 者:那这些事过去那么多年了你还记得很清楚吗?
刘万海: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容易忘。
解说:
对于刘万海来说,发生在5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仍然是他记忆中的主要内容。1950年6月,朝鲜北南双方爆发了大规模内战,与南朝鲜有许多利益关系的美国政府立即下令武装干涉,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军进入朝鲜。为了使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不受威胁,中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志愿军入朝作战不久,便俘获了大量的“联合国军”,并在朝鲜北部的碧潼建起一个规模较大的战俘营。1953年初,30岁刘万海跨过鸭绿江,来到碧潼战俘营管理战俘。
记 者:您是怎么去的朝鲜呢?为什么会挑中你去做这个工作。
刘万海:1952年,那会儿叫政务院是吧,撤销了一个平原省,撤销了一个热河省,撤销了一个察哈尔省,我当时是在察河尔省干部学校,那会儿搞宣传的,这个省都撤了,省军区也给撤了。一撤了以后,兵和战士都分配到各个单位去了。那时候朝鲜正需要人,所以就从这里头选适合到朝鲜去的人。
记 者:那当时去以前有没有跟你们说清楚,去朝鲜是干什么?
刘万海:没说,反正就是说去朝鲜。
记 者:我们小时候听你们唱的那个歌,都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都是去打仗啊,都是去冲锋陷阵是去当英雄啊,结果告诉你管俘虏,这个工作太特殊了。
刘万海:那会儿就听从组织分配啊。过去那会思想简单,你让我干啥,我就去干啥,你让我上哪我就去上哪,你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二话不说。
记 者:那当时去朝鲜的时候给你们交待对待俘虏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刘万海:到朝鲜了以后,因为咱们原来还有人在那个俘虏营里面进行管理俘虏的工作,他们就跟我们介绍,日内瓦战俘条例怎么样,应该做到一二三四,多少多少条,生活上怎么着,物质上应该怎么着,他们都给介绍。
记 者:你们能理解吗?当时?
刘万海:因为对战俘,按照日内瓦公约,要优待,所以那时候就按照上级要求怎么优待,按照日内瓦公约去办。
解说: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其中,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共有143条正文和5个附件,详细规定了保护战俘和战俘待遇的原则和规则,在朝鲜战场的战俘营,这些规定得到了中国志愿军的严格执行。
隔断
解说:
在碧潼战俘营,刘万海担任志愿军俘虏管理处二大队二中队的中队长,管理着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和土耳其等国家的战俘200多名,与别的中队不同的是,这里的战俘大部分都是上尉以上的军官,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
记 者:那您从哪儿着手工作呢?怎么开展工作呢?有没有具体的目标?
刘万海:关键问题是从生活上开始,生活上首先从伙食上开始。
记 者:就是吃。
刘万海:说实在这个吃饭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得吃饭,所以说怎么样让俘虏吃的满意一些。
记 者:让俘虏吃好这是您自己个人的想法还是组织上安排你要求你这么做。
刘万海:那就是国家要求这么做的。
记 者:怎么要求的?按标准还是你们可以选择的?
刘万海:也不是自己选择,国家规定。那时候国家规定的志愿军伙食标准,连长以下到士兵,每人每月标准是12块钱。营团干部每人每月标准18块钱。那时候我就吃中灶的,属于这个标准的。
记 者:那俘虏呢?
刘万海:俘虏的标准每人每月低于中灶高于大灶,在这两者之间确定给俘虏的标准。也就是说12、13、14、15、16、17、18,相差六块,所以说就选这个中间给他15块。
记 者:比我们战士吃的还好。
刘万海:战士一般还是比较苦,因为刚开始去的时候,名义上是12块钱标准。实际上物资供应上不去,飞机乱炸。或者是咱们国家物资缺乏,不能及时的运上去。他们没有东西可吃,所以刚开始去的还是有吃炒面,啃雪那种情况,那战士们就甘心情愿,所以说战士也没什么意见。
记 者:你们思想上通吗?
刘万海:那中央规定啊,中央规定的不能不执行啊。15块钱标准实际上那他比营团干部吃中灶的伙食还要好得多的多。
记 者:那怎么可能呢?
刘万海:从国内运去的面粉都是上等的。价钱是低价的。抗美援朝嘛,支援前线,肉,运到朝鲜的猪肉一方一方的,都是猪的正经地方,都弄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运去的牛肉也是这样,羊肉也是这样,价钱甚至比国内还要低一些。好多好多的项目要不就是低价要不就是免费,另外一个一二百个人吃一个食堂,集体起火,不像咱们单独的三五个人炒个菜不这样他是集体的。所以这样一来那就是物美价廉在加集体起火有的不要钱,吃起来的水平比中灶的还要好。
记 者:这个标准是这么定的,但是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伙食你们管着。
刘万海:我们管,而且伙食都是俘虏的炊事员,他们自己做自己吃。有符合他们的口味。外国人喜欢吃面包,咱们就给他们供应面粉,糖,专给他们供应。
记 者:面包怎么做,你们也不吃面包?
刘万海:也得烤啊,做面包的方法就是土洋结合的。
记 者:怎么烤啊?
刘万海:咱们中国人吃馒头的方法,蒸到八九成熟就揭笼,咱们就把汽油桶一头打开,一头打开后在中间放上两层轨道,夹成隔板,就像容器一样,把馒头蒸好以后放进去,油桶外边像搭灶火一样,搭成灶火在油桶外边烧火,给桶里面加温,油桶烤馒头,最后面包就出来了,俘虏对这种做法特别地感兴趣,总羡慕中国有办法,拿着面包吃起来高兴的乐呵呵的不行。(有一带伤)
解说
联合国战俘来自不同国家,有者各种不同的风俗和饮食习惯,志愿军为土耳其战俘专门设立了清真厨房,物品也按穆斯林的习惯专门供应。在当时国内物质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战俘生活物资的供应,战俘管理处克服了重重困难。
记 者:那当时志愿军的给养都很困难,那俘虏的给养能保证吗?
刘万海:那首先要保证俘虏。B2有个卡斯特勒,他是个上尉,他两米都超过了,咱们那时候给俘虏发的鞋比给志愿军的鞋尺码都大,我记得好像最大的尺码是45码的尺寸,他不能穿,最后到冬天了这怎么办啊,他不穿鞋不行啊,派司务长到丹东特别给他制定了这个鞋,这个司务长我记得叫周万顺,是大同人,那个人大概是1.6米左右,是个小个。到丹东取鞋去了,做了一尺多长的鞋,而且是棉鞋,这么高的小个背着这么一双鞋,他看着电影院排队,结果到电影院门口去看看演什么电影,好家伙他一去,小个子背着那么个大鞋,然后买票的那些小伙子、姑娘票也不买了,然后就把司务长给围上了,问这是给谁做的鞋,事务长说是给俘虏做的鞋。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美国的飞机也炸到丹东来,用炸弹扫射,也对美国人恨得不行,美国人那么歹毒还给他专门做鞋,事务长就给他解释解释。
记 者:事务长怎么解释的呢?
刘万海:他说不穿鞋不行啊,你的鞋多大,他不能穿,也得让人家穿鞋吧,还有什么牙刷、牙粉,那会儿没有牙膏,也是定时给他们发,毛巾、肥皂都及时给他们。A7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住的地方是在朝鲜叫喇股萨(音译)。
记 者:什么意思。
刘万海:喇股萨(音译)那个地名。我们叫水风。水风电场,就是鸭绿江的坝有个发电场,坝上冬天冰就冻了。到春天一开化,那个冰就化了,咱们俘虏营的司务长,要过鸭绿江到我们国内宽甸县,到那去采购去,他就从冰上过去了,近啊不用绕大圈啊。结果冰化了,一下掉到冰窟窿里去了。当时他的脚到冰下头去了。上面胳膊还没下去,人在远处看见一个脑袋两个胳膊他还带着个驳壳枪,还在冰上飘着呢,可是只能在岸上看,离他掉下去的那个地方几百米上千米的地方,去几个掉几个。用杆子什么绳子够,够也够不着,就是干看着。完了就掉里面去了。就是为了解决俘虏营的供给问题。所以说那时候为了俘虏的生活。咱们千方百计的甚至是不顾生命,在各个方面的危险也要给他们弄好。
解说:
这张照片就是当年留下的战俘营外景,和我们的想像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围墙和铁丝网,只是用木头围了一圈栅栏,战俘们住在设有暖气管道的房子里,一般三四十人住一大间。在这里,战俘们除了吃穿等日常生活用品得到保障之外,还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记 者:俘虏营里还有文化生活?
刘万海:文化生活才有意思呢,咱们给他们买小提琴、买吉它,可是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的钱啊,就把那个装汽油那个桶做土吉它,咱们只是从国内给他买弦,让他们的木工去做,结果这个土吉它弹起来实际上比洋琴的音还大,整个俘虏营里面嗡嗡地响,而且是你弹一阵子我接过来,然后他接过去,有的还轮流不上。还有演节目,自排、自演、自练、1953年的五六月份,其中有一次举办一个晚会,演出那天他自己画了一个妇女,把这个画在最显眼的地方面对观众,喜笑颜开地那个劲儿,把俘虏营的工作人员,我们这些人都请到晚会上观看演出去了,而且把我们放在最前排,演到高兴处,又是鼓掌、口号声、各种各样的表示形态都出来了,非常高兴。
记 者:那这个晚会俘虏都聚在一起,你们不担心胡闹吗?
刘万海:那没事?
记 者:不担心他们闹事吗?
刘万海:我们在一起洗澡也没事啊,我们到俘虏营里面理发馆理发也没事,所以说到这儿跟他们演出也没事,而且我们几乎是每天晚上都到俘虏营里查铺,爱怎么走怎么走,没事。
记 者:你们带武器吗?
刘万海:不带。
记 者:没有遭遇过危险吗?
刘万海:没有,像食堂各种刀具、理发馆各种用品,刀子剪子,什么的照样有,咱们的工作人员到那儿以后没有顾虑,俘虏非常愿意咱们去,我经常让俘虏给理发。就是他们搞体育运动,咱们给他们做的体育器材虽然都是木头的,就地取材,但是有好的东西能给他做的都做了,比如高级杠、单杠。
记 者:还有体育活动?
刘万海:俘虏营里边最喜欢打棒球,咱们给他做棒球棒子不比社会上卖的那个次,他很喜爱,而且打棒球几乎是天天打,一场接着一场打,还有他们自己还发明新的体育项目,弄上几条麻袋,选择几个人,反正一个人一个麻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进行比赛,跑到那个地方把两个腿都装到麻袋里面,在场子里蹦,你也蹦我也蹦总是有蹦的快的蹦的慢的,最后蹦的快的取胜,这时候周围的观众为你捏把汗,为你叫好什么的也挺热闹,谁跑到前面去了或者是谁赢了鼓掌祝贺,有的时候落后的挺惋惜的,唉声叹气的。
记 者:我听着您的描述感觉到夏令营了,不是到俘虏营了。
刘万海:所以那时候那个生活他们就特别满意,你说高兴不高兴,都是红光满面地,大部分都是这样。
记 者:他们有通信自由吗?
刘万海:这个保障的,我们按照《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规定,每人每个月两封信,咱们无偿地供给他们信封、信纸,免费邮寄,谁寄信谁不寄信由他自己选择,我们不限制他,来信我们如数地、及时地交给他们。俘虏来信了以后才有意思呢,寄照片的、寄家庭照片、寄汽车照片,像买汽车了,还有寄口香糖的,有的他老婆寄了头发,有的他老婆信写完了最后在签名的地方抹上口红,印在信纸上,可是俘虏高兴,接到家里一封信就炫耀,给这个看看给那个看看,有的时候咱们到俘虏营里去,他也不避讳他照样给咱们看。
解说:
尽管战俘们在战俘营里的生活轻松愉快,但毕竟是敌对双方,再加上语言和习惯不通,所以,志愿军和战俘们的交往也并非一团和气。
记 者:照我们想象对俘虏应该是很严厉的,就没有严厉的时候吗?
刘万海:严的时候也有,比如说每天俘虏要点名,那是每天坚持要点的,早晨在操场有很大很大的操场,以个个小队为单位都聚到操场上去,小队自己点,那时候在厕所里面他不出来,点名缺他就不行,无论如何也得出来。
记 者:那在俘虏里最严厉的惩罚是什么?
刘万海:不惩罚呀。
记 者:从来不打,从来不骂?
刘万海:不惩罚,有的俘虏犯了纪律也不惩罚,只是说服,有的时候俘虏见到那个朝鲜妇女就发疯似的控制不住自己,看见朝鲜妇女在前头走,大步流星地一个劲撵那个妇女,你跟他说慢点慢点,还是大步流星地往前连跑带颠的,他一般个头都比较大一点,咱们的司务长一米六左右,有的时候撵不上他,走到那个妇女跟前腿都不好使唤了,迈不动步了。你要让他快点他也答应,可人家走不动,这时候有的时候就警告他你是什么意思,警告他一下。
记 者:那光是说服、光是警告有用吗?能有想要的效果吗?
刘万海:有的时候比如这次他去了,下次不一定让他去了,有特别不像话的情况,跟比他高级的军官说,让他做做他的工作。
记 者: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刘万海:从形式上是咱们管他们,实际上咱们是通过俘虏管俘虏,因为下级服从上级,所以说咱们抓住了他上级的几个头头,经常给他提出要求,或者是有什么事儿以后和他讲应该怎么办,按照我们的要求怎么办。
记 者:毕竟是战争时期啊,俘虏营里没有发生过什么危险吗?或者意外。
刘万海:没有,以前美国的飞机乱炸或者是来扫射,有的俘虏被炸死了或者炸伤了,咱们派谈判的代表和对方提出来不能轰炸俘虏营。
记者:他怎么知道是俘虏营呢?
刘万海:最后经过交涉,在俘虏营专门设一个标语,那个大岩石设立一块红布,把整个红布并接起来,用红油漆整个油起来,大约有这个厅的两三个大,底下打上架子把红布支起来,上面有俘虏两个字,俘虏两个字用朝鲜文写的,飞机见到这个标志就说明这是俘虏营不能炸也不能扫射。
记 者:那轰炸的时候或者危险的时候,那是保护志愿军自己还是保护俘虏?
刘万海:一般地让俘虏隐蔽起来,咱们的工作人员尽量做到仁义的事情,在那种情况下面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记者:对方毕竟是俘虏啊,毕竟是打过仗啊,他也许还杀过我们的同胞呢?
刘万海:在俘虏营里面没有这个概念了.
记 者:打仗不就是你死我活吗?
刘万海:那是你死我活平啊,枪一缴械那就不是了,不是在战场上那种状况了。
解说
1953年7月27日,中朝军队和联合国部队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随后,碧潼战俘营的联合国战俘陆续被遣返,交战双方开始在板门店交换战俘,在交换战俘的过程中,刘万海亲身感受到了双方战俘所受到的区别待遇。
记 者:战俘听说自己被遣返的时候,他们表现什么样的态度?
刘万海:那时候有的俘虏由于咱们俘虏政策得人心,照顾得好,又不打他又不骂他,所以他感觉到咱们可亲,不想走,我们那时候对俘虏一个人一个人进行研究,哪个人是什么态度,三番五次地和他谈,甚至轮流地动员他让他走。
记 者:最后都走了吗?有留下来的没有?
刘万海:我们那个单位是都走了,据说士兵的那个单位有的个别留下了,临走以前咱们给他发的新毛毯,发的大中华烟,那时候咱们的大中华烟是第一流的香烟。
记 者:你们用什么样的心情把他们送走?
刘万海:我们就是让他尽快和家人团聚,这种心情动员他回去。C2我们有一个炊事班长,他是跟咱们接触的次数最多的,这个人叫契诺,他在交换战俘的时候真是恋恋不舍地走了,因为他是炊事班长吗,在战俘营我们给他发罐头,开罐头的小刀,他就把小刀给了我。
记 者:作为礼物?
刘万海:做为纪念。我当时有个钢笔,我就把钢笔给他了,结果这一给,他感动的泪就下来了,在当时好像是用言语表达不了他的感情,我当时的外语水平也不行,也没有方法用语言去交换,正在这时候交换的兵开始走了,走了好远了他还在那儿,又是“Thank you”“Goodbly” 什么的一个劲地摆手,最后看着他眼含热泪离开了。
记 者:那我们交换来回来的俘虏呢?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刘万海:咱们的战俘一下汽车甚至是有的没有下汽车就把衣服脱了,把鞋脱了,用个毛巾兜上档,把衣服扔下去,有的下了汽车把衣服脱了扔掉,咱们的被俘人员都穿美国那些高腰皮鞋,就拿这个打那些押送他们那些军官、士兵。
记 者:为什么?
刘万海:恨他们嘛。咱们的战俘回来以后痛哭流涕,简直是哭的揪心。
解说:
把联合国战俘送走之后,刘万海他们负责把志愿军的被俘人员接回祖国,并在沈阳军区创建归来人员管理处,在安置归来人员的过程中,那些被美军俘虏的志愿军的遭遇给了刘万海极大的震撼。
记 者:那他们回来怎么说呢,美国人怎么对待他呢。
刘万海:在他那各种手段他都用上了,欺骗、镇压,往身上刺字甚至是挖心,一直到把他整死放在锅里煮了,就是这样。
记 者:当他们回来跟你们说他们在战俘营里的遭遇之后,你们会不会觉得你们对敌人太好了,你们所做的这一切没有意义。
刘万海:在那时候也顾不上想这些,光是对敌人的仇恨。
记 者:如果你们事先知道这些,你们还会对敌人的俘虏善待吗?优待吗?
刘万海:没有这个思想,没有这个考虑。
记 者:你们知道以后你们的考虑是什么?
刘万海:我们做的还是对的。
记者:五十年过去了现在美军在伊拉克还在虐待战俘,你后悔五十年前那样好对待战俘吗?
刘万海:不后悔,C3像美国,经常喊人道人权,你在哪地方有人权?哪个地方有人道?你今天占这明天占那,今天讲这个明天讲那个,今天封锁这明天封锁那,到处是军事基地,你不让人家有自由你这是人权吗?不让人有生命安全的保证你这是人权吗?所以这个东西光口说不行,必须用事实证实你这是真正的人权、道德,这才是让人信服的。
记 者:那现在都过去五十年了。你怎么评价你当时工作的意义呢?
刘万海:问心无愧。
转自搜狐
|